白会娟:“看见”台湾
发布日期:2019-01-01

文/河南省嵩县青山小学 白会娟


1554265721662060.jpg

之所以用这个标题,是想表达,我真的看到了台湾;加上引号是因为,这些可能是我自己看见的,不代表什么。


一、看见很重要


2018年5月18日,我从河南嵩县青山村小学背上我的几件日常用品及衣物,要去台湾了。这些物品中间,我最关心的是我的手机,手机可以摄像,帮我看见;还有电脑,电脑可以记录,让我从脑中再咀嚼,思考。


台湾之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很普通,但于我来说,考虑到种种情况,我断定一辈子可能只有这一次。心里的激动无法言说。


早上,跟自家小孩和班里孩子的告别让我觉得,这次台湾行承载着他们眼中太多的希望。


只有我看见了,才能把一些看见带给他们。


看见,很重要。


二、看见与思考


在台湾的几天,感受着台湾的环境与风土人情,处处皆学习。用几个重要词来概括:规则、素养、热情。


台湾人很讲规则。马路上的行人骑机车都戴头盔,即使是乘客也戴,机车有机车道,没有看见机车走小车道的。导游告诉我们,在台湾只要你过马路走斑马线,都是安全的,因为很少有车去闯红灯,在街上看到的行人也都是走在斑马线上。那天起得早了,到外面转了一圈,看到台湾的早高峰,公交站前等了长长的两队,一直排到离站牌百米远,恰好一辆公交车来了,上车时依然很有秩序,没有人拥挤。地铁站也是,乘电梯上下时,永远看到的是站右一排,左边留给紧急情况的乘客。上下地铁也很有序,没有人拥挤。


这些规则有序地执行,看起来似乎与他们的一些严厉的罚款制度有关:例如,不戴头盔罚500元、公共场所吸烟罚1000元、销售假冒商品罚款50万……但实则关联不大,还是与人的深层次的素养有关。


说起素养,从街上几乎看不到的垃圾桶就可以看出来。垃圾呢?为什么没有垃圾桶?在逢甲夜市上我看到了他们的垃圾都往哪儿去了。那天,我们在一个摊位前想尝尝蚵仔煎,等在那里。突然感觉脚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扭过头,一个约40多岁的人迎向我,低声说:“抱歉!”我说:“没事。”随即我想往旁边挪一挪。那个男人忙着从机车后盖里放东西,突然一个装蔬菜的透明袋子滚到了地上,他弯腰拾了起来,我一看那竟然是装着餐巾纸和塑料袋等一袋垃圾。垃圾怎么会放在车后座上?等我回过神来,又往那边看了一眼,真真正正地确定那就是一袋垃圾,他们都想着要把垃圾带到适当的地方。整个夜市一条街只有临时放的两个大垃圾桶,里面装满食客吃东西用的竹签、一次性塑料盒、纸巾、袋子。并且这两个大垃极桶是放在这条街的中部位置,行人要走很远的距离才能丢掉垃圾。每个小店门口也没有垃圾桶,有时我们吃完小吃,随时想把垃圾丢进垃圾桶,在每家店门口找,但都没有找到。我们以为垃圾桶多放点,方便民众丢垃圾,大家才不会把垃圾丢在地上,但这只是美好的以为,有的地方垃圾桶很多,但地上的垃圾更多。


这归根结底是人的素养问题。


台湾人的素养普遍很高,这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是分不开的。导游告诉我们,这里几乎99%的孩子都能上大学。当然,受教育10年,与受教育15年对于一个人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当然,这只是我根据自己所见,别人所说的一些猜想而已。但足够给我很大的震撼甚至同感。就拿我们学校来说,以前每个班里都放有垃圾桶,每个走廊也有一个垃圾桶,觉得这样打扫卫生方便些,孩子们也可以随手把垃圾丢进去,这已是多年的习惯。最近,我们搞卫生,撤掉了学校班里及走廊上所有的垃圾桶,只在校园里放一个垃圾桶,全校的垃圾都倒在这里。刚开始,我们老师和学生都非常不习惯,觉得丢个垃圾还得走那么远,甚至有点抱怨。可实施一段时间发现,这样教室反而干净了,随地丢垃圾的现象没有了,同学们有点垃圾刚开始是用小袋子装着,放学后顺便丢进校园的垃圾箱,后来,我告诉他们抽屈里也不要积攒垃圾,有了赶快丢掉。再后来,我竟然发现,孩子们的抽屈里没有存留的垃圾了,他们的垃圾越来越少了。全校的卫生状况进了一大步。所以,不让垃圾落地,不是把垃圾桶越放越多,而是减少垃圾桶,把人的环保意识提高上去,一切就都行了。


我觉得最需要向他们学习的还有热情。每到一处,见到需要跟他们打交道的人,他们总是一幅笑脸说:“你好!”我甚至觉得自己僵尸一样的人都能被他们的热情感染到,然后报以笑脸。即使到一个卖菜的摊位前,也会听到这么自然的问候语,很开心地在那里买了点水果。那天,在一条街那儿走得有点迷糊了,便想到去问路,店里的小哥热情地给我讲了路线,而且还说了大约需要多少分钟,打车需要多长时间,多少钱等。


访学期间,我们也参观了几所学校,最大的感受是政府重视教育,课堂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老师的职业幸福感很强。


我们去参观的西宝国小学校位置虽然偏远,学校仅有30多个学生,却有20多位老师,而且学校还配有校车及专职司机。由于老师多,课程开得很足,这里的学生个个自信、活泼开朗、有个性、上课专注,校长说考试成绩在县里排名也不错。


还有一所南投县鲤鱼国小,也是只有30多个学生,但政府每年对学校的投入折合成人民币也有300多万,这所学校的科学课开展得很好,学校有较大的阶梯教室,实验设备一应俱全,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不管是像西宝国小、鲤鱼国小还是在祥安国小等,孩子们给人的感觉是开朗、自信的,他们见到我们来客总是很礼貌地问好;课堂上那种专注的参与程度是我们以前没有见过的。还有孩子们与老师融恰的关系,西宝课堂上,老师让学生画三角形,有个学生马上举手说:“老师,我不会画!”老师说:“没有关系的。一会我还要讲,你先看看别人是怎样画的。”孩子们与老师之间没有隔阂,能把自己不会的反馈给老师,老师再去调整、关注。而我们的孩子却是不会了怕老师批评,这是谁之过?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多说、多讨论,以学生为主,老师只是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分享欲望,统整他们的发言。这样的习得与教得真的有很大不同。


我们所遇见的每一位老师都神采奕奕,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有同伴问一位女老师,她说她感觉自己的职业很好,她很珍惜,所以,她很快乐。这四所学校,我们基本上都在那里待了一上午,课上课下,老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一眸一笑都含着自然的爱,我想这些除了与个人素养有关,更与教师的职业认可有关。他们认可自己的职业,因此容易获得职业幸福感。一个幸福感的老师才能教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学校里的很多细节,都值得我们学习。厕所门上贴的一些科普知识、教室门口的垃圾分类、水池上用网兜挂的香皂等,都值得我们学习。


三、看见与行动


这次桂馨基金会组织、台湾张老师基金会支持的台湾访学活动,让我“看见”了与自己心中所想的不一样的台湾。


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方式,小孩子的品德、素养教育,课堂教育方式等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这周一早上回到学校,见到学校的一位老师,他说:“我们这儿的人很少去台湾,去一趟台湾不容易,有空你给我讲讲台湾的一些东西。”


我想,我看到了台湾的一些东西。我除了传递这些以外,还能做些什么?那就是行动,好的经验,能移植的直接拿来为我所用,如图书室的一些共读书籍的管理、贴签,课堂理念在正常教育学中的融入等,对小学生环保意识等基本素养的教育等。


知道了,去做了,就好了。但是,从“知与行”到“行与知”,才是真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