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

刘先静:不断完善自我认知的全职公益路
作者:刘先静 发布日期:2020-01-07

编者按:2019年12月7日-8日,2019桂馨志愿者年会在北京举行。期间,我们首开“馨声”8分钟闪电演讲栏目。6位特邀嘉宾每人8分钟,讲述自己与公益的故事。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桂馨基金会项目工作人员刘先静女士的演讲主题:不断完善自我认知的全职公益路。


1578380538219365.jpg

文/桂馨基金会 刘先静


各位老师,各位伙伴,大家晚上好,我是桂馨的工作人员刘先静。首先很感谢我的同事们准备这个台子,让坐在后排的大家可以看到我,也很感谢把这个演讲机会留给了我,压力山大。今年年会的主题是“我是志愿者”。今天,我和大家有同样的身份,很高兴能够以桂馨曾经的志愿者身份跟大家做一个分享和交流。我分享的主题是“不断完善自我认知的全职公益路”,这也是我从大学志愿服务到全职公益人的心路历程分享。


时光回到2015年的春天,我遇到了桂馨,并且在大学四年时间里,作为桂馨志愿者参与了三场悦读周夏令营。


分享四年中的一个片段给大家:

城角的青松 悬挂的红枣

门廊的泥印 残断的石碑

自由的跋涉

寂寞而空灵

时常想起那时天边没有出现的虹

和我们一起淋过的

南禅的雨


这是2016年我的一位队友做的小诗,我很喜欢,也分享给大家。当时我与队友们在山西省北大兴学校刚刚做完成一场悦读夏令营,大家兴之所至,徒步来到一个叫南禅寺的地方。这个地方我一直记着,连同这首诗的意境。


在我2015年到2017年的志愿服务经历中,这样印象深刻的画面有很多。我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角色的变化、教育认知和合作意识的变化、我能够做什么的探索……


三年的志愿服务沉入脑海,在我需要时不断浮现,逐渐成就了现在的我,也让我有了足够勇气由志愿者身份转变为全职公益人。


但说实话,这个过程并不是顺畅的。其中最难以跨过的纠结是,我要不要跨行?


大学期间我的专业是中药学,在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没有放下自身的专业,选择了临床中药学方向,并参与申请了国家级创新科研课题,直到毕业,我还是不想放弃,想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于是我选择进入医药行业,成为了一名药品质量管控人员。但工作半年后我发现,文件整理、药品生产线监控、药液提取检查……我在做着常规又按部就班的工作,我好像不会表达了,甚至不会思考了。我停留在了大学毕业时的我。


如果一直是这样,那几年之后、几十年之后,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带着这份疑惑和担忧,我开始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想要这样一份“让时光停滞”的工作?如果不是,那我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 


在我迷茫的时候,回想最多的就是夏令营中的场景。高效分工完成桂馨书屋搭建后的相视一笑、备课试讲后星光满溢的深夜、和孩子们大汗淋漓的足球比赛、甚至开饭前不整齐的大合唱,还有南禅寺淅沥的雨……都在我的记忆深处。


于是我逐渐清晰,我想要做的,是人的工作。这个人,一定是活生生的,是语言的交流、是心灵的碰撞、是相互陪伴和共同成长。


在进入桂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作为桂馨科学课事业部的一员参与实施了桂馨科学名师西部行、科学教师交流计划、科学教研员培训,审核了25个自主运作金项目,建立并运营着桂馨科学课事业部微信公号号平台……


我对公益有了新的发现。以前我总是说聚少成多,聚沙成塔,除了“公益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很多人一起带动,更多不曾参与的人一起做一点点”之外,我说不出其他了。现在我发现,公益的形式除了参与,还有其他形式,资源的链接、平台的建设……公益就像一张网,在你所需时在网络中可以找到提供给你帮助的另一点或更多点。


我想,这可能是公益人独有的“福利”,在与人建立连结,绘制“公益网”时,与足够多的人有足够多的交流,在接触他人、落实行动的过程中重塑对世界的认知,也刷新对自己的认识。


这个自己,是“全新”的自己,是“活”的自己。


不论是我逐渐清晰了自己想要做什么,还是逐步刷新了对世界、对自己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做自己。可以说,是公益人这个身份成就了我。换句话说,做公益,不仅仅是在做公益,也让我可以做自己。


最后,我想改编一下开头那首诗送给大家:

旷野的冷风 挺立的榕树

清脆的铃声 跳动的思绪

漫长的求索

艰难而幸福

时常想起当时心中没有说出的梦

和我们一起执着的

乡村的人


祝福各位志愿者!在我们共同热衷的乡村教育和公益行动中,不断成长,一直做自己。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