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News
公益与教育 | 资先生2019桂馨志愿者年会主旨演讲
作者:资先生 发布日期:2020-01-01

编者按:12月7日-8日,2019桂馨志愿者年会在北京举行。期间,资深学者资先生受邀莅临现场为嘉宾们做了《公益与教育》的主题演讲。演讲中,她为现场嘉宾和志愿者阐述了公益与教育的关系,讲解了教育的意义、目的和理想教育的内容。

她说,“我们心中有一个理想总是比没有要好一点。有一个清醒的标准,目前达不到,但是至少有一个方向,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向培养目标接近,多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从而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本文经作者确认发布。


公益与教育


1578467097441545.jpg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来这里跟大家做交流。首先向你们致敬。你们很多是志愿者,到过中国现在最贫困的地区、最缺乏教育的地区去做支教等很多工作,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难得、做得很好的事情。我们知道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阴暗面,但是我接触公益这个领域,很多志愿者在自愿做很多为社会服务的事情,总是感觉到这是社会的亮点,所以我很高兴有机会到这儿来跟大家交流。因为我年老体衰做不了实际的事情,前几年还能去基层看一下,但是现在已经去不了了,所以我讲的话基本属于空话,你们比我了解的实际情况要多得多,你们碰到的很多问题,很多很棘手的实际问题我也无能为力解决不了,没有什么答案。但是我就凭着我平常的一些思考或者我对于这个领域,对于教育,对于公益这个领域的一些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公益与教育的关系

公益与教育有什么关系?因为公益慈善归根到底就是帮助弱势群体,在社会上总是有幸者、有不幸者,总有人需要帮助。今天主要讲现代公益,古代的不去说它。现代就是指工业社会。在农业社会的公益慈善都是个人行为,到了工业社会就变成有组织的,比如成立基金会等有组织的行为。实际上到了现代社会,有很多社会福利应该是政府的职责,比如像欧洲国家这方面比较发达,其实美国现在政府预算中社会保障占很大比例。现代公益是弥补政府和市场在这方面的缺失,同时在做的过程里,可以在不知不觉间推动社会改良,这是我对公益的理解。


公益教育的意义


1) 促进平等的竞争。

现代公益是在平等的观念下产生的。人生而平等这个观念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自古以来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都经历过等级社会。从欧洲启蒙运动以来开始有了天赋人权的概念,人应该是生而平等的,成为普遍接受的价值观。这个平等是指机会平等,不是结果平等,所以公益事业不是均贫富,不是消灭富人,让富人拿钱出来给穷人分一分,这绝对是错误的观念。它是机会平等,要创造平等的机会,在这个平等机会的起点上大家一起竞争,每一个人能力不管是先天的或者后天的都有差别,所以结果是不会完全平均的。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很多公益事业都以教育为重,教育和医疗这两个领域是所有公益事业的重点领域。为什么呢?根据我的研究,从20世纪初期刚刚开始有公益基金会的时候,像卡耐基他们这些创始者看到的是什么?机会不平等最主要是教育机会不平等,一个受到很好的高等教育的人,跟一个没钱上学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人,不可能平等竞争,所以教育机会平等是很重要的达成社会平等的前提(还有一个是健康,生病没钱看,生小病变成大病,所以我们常常说贫和病是在一起的,所以像洛克菲勒基金会以健康、医疗为导向。医疗方面今天不讲,只说教育)。


2)弥补义务教育之不足。

公益事业以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为主要项目,应该是在政府义务教育的政策之前。以美国来讲,大概是在20世纪20、30年代才开始实现义务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完全免费。免费多少年,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高中12年全免费,而是先从小学六年,然后是初中九年制持续了很长时间,现在到十二年,有的国家已经包括高等教育,这个是渐进的过程。

既然有了义务教育制度,基础教育应该是政府的事情。本来不应该再需要私人的、民间的资助,但事实上并不完全这样,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或者不发达国家,贫困地区还很多。各个地方政府经济水平不一样,还有不利于发展教育的政绩观、风俗习惯,等等。在中国的情况下,教育的覆盖面还是不完整的。尽管我们国家也已经出台了义务教育的法律,从理论、原则上应该是到初中毕业全部由政府免费供应,这应该是地方政府的事儿,地方政府的财政里应该保证当地基础教育,但是实际上是保证不了的,所以还是需要公益组织来补缺,这是为什么公益组织要做很多教育的原因。所以就有你们现在这样的一些组织、一些项目。

当然在义务教育政策出台之前,慈善公益又重新恢复得到承认,80年代最早大批希望工程也是从教育开始的,后来才有了义务教育这个政策出台。


加强优质师资力量是第一位的

现在我们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想你们比我知道的多得多,因为你们有实际的考察,我们有很多非常贫困的地区,条件非常、非常的差。其中一个是硬件,有些校舍风雨都避不了,大家都坐在石板凳上上课,硬件像校舍、器材、图书资料等这些东西都很需要。

但是更重要的最需要的是教育的主体,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之前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的名言,“大学乃大师之谓,非大楼之谓也”,这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他还有一句话,“学校的主体就是老师和学生,其他的人包括校长在内都是为老师和学生服务的“。比如需要桌椅板凳,需要教室就由总务部门提供,需要发工资,校长就要去筹款等等。总之,从校长开始的所有行政人员就应该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

大学是这样,中小学也是一样。现在我们去资助教育,首先是让学生能够来上学,这是一个,有了学生之后,谁来教他们?当然需要老师。所以现在中国最缺的就是师资,而且愿意到这种非常贫困的边远地区去教书的优秀的老师就更少了。

我们说平等,现实是贫富差距很大,教师的差距也非常、非常大。即使在北京,重点学校的师资力量和那些非重点学校的师资力量差距也非常大,甚至于同一重点学校,一个年级有好多个班,也分重点与非重点,例如有三个班是专门培养考大学的,就把所有优秀的教师力量都集中在那三个班里,另外三个班就放弃了,反正升学希望不大,所以以升学率为中心的体制下,师资力量分配也是非常不合理,人为地造成机会不平等。

所以支教最需要的是培养合格的老师,而且让这些老师愿意去到那些很贫困的地区教那些失学儿童,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小孩受到的教育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学校。可是现在我们很多家庭的教育也是缺失的,两个极端:一种是特别富裕的家庭,小孩都教成了纨绔子弟,三观都不正确,趋炎附势、嫌贫爱富、娇生惯养,有这样的一个趋势。另一种贫困地区的小孩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得不到父母的关怀,跟一些体弱的甚至是文盲的祖父母在一起,能够生存下来就不容易了,得到家庭教育是很难的。所以这两个极端的家教都是有问题的。

富裕家庭的极端不属于我们现在要讨论的范围,这个也不是你们要做的事情,这是全社会的问题。现在讲贫困的这一方,也是教育最缺失的这一方面。


教育的目的

首先要想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那些小孩需要来学习?


一、从受教育方讲,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不上当受骗。这是最原始的。我很多年前接触过一位志愿者,他是完全以一个人的力量到了西南一个很贫困乡村扶贫,他完全一个人在做,这个人叫王文中,当时很有名,现在我不知道他在哪儿了,好多年前我见过他。他说他的资金来源是国外个人的捐助。他已经是在国外定居然后再回来,他在美国一家图书馆工作,他四周的人知道他做这件事情,每年都愿意给他捐款。他去的那个地方特别穷,我们现在中国平均年龄预期寿命已经到78岁,可是那个地区的人平均寿命是45岁,因为营养不良,小孩都长不大,个子都很矮,所以他首先需要的是保证那些小孩能够吃到鸡蛋,每隔一天或者一天吃到一个鸡蛋。另外他们是没有水的,需要到很陡的山下挑,他首先给他们做了一根管子,从山下把水抽上来。那些小孩需要到很远的地方才能上小学,所以他就近建了一所简易小学。那个时候你问孩子们上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们说可以不上当受骗,因为他们要定期到集市上赶集,换一些日用品,由于是文盲,不会算账,经常受骗,吃亏。

所以第一个目标是不上当受骗,赶集的时候自己会算帐,这很重要。我认识一个农民工,原来他家里老人是文盲,在本乡遭灾受损后,政府有补助款,他说他爸爸就被村干部叫去给了60块钱,让他按了手印就回来了。后来他们家读过书的子女回来,知道政府给的钱比这个多得多,就去村委会提意见,说如果不给足就要去告,从此村干部就不敢骗他们了。所以家里特别体会到有读书的人就不会上当受骗。

第二,更加普遍的目的是改变命运。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古老传统,过去读书考功名,改换门庭、光宗耀祖。现在,原来属于贫民阶层的,出了一个大学生进入白领阶层,就变成中产,这个是他们最普遍的理想。全家砸锅卖铁培养一个大学生,改变社会地位,这恐怕是现在老百姓最普遍的受教育的目标。

第三,再进一步,再高一点就是追求知识,丰富个人的修养,以便服务这个社会。过去燕京大学的校训叫做“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到学校里来追求真理,明白了很多道理之后,在精神上就自由了,最终目标是要服务这个社会。我想这个校训是很好的校训。这是进一步的目标。

第四,再进一步,就是纯粹出于个人的兴趣,探索宇宙的奥妙或者是进行艺术创作,完全没有任何功利的目标,这个需要经济上有起码的保障,否则吃什么?当然经济保障有的人可以要求很低、很低,他的精神追求非常高,他需要很低的保障就行了,一心一意追求他要追求的,不管自然科学研究也好、哲学、艺术也好。

我好多年前认识一个美国青年,沉迷于哲学研究。他家里很穷,他愿意研究哲学,但是又不喜欢大学里的那些哲学课,认为这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去打工,专门找最省脑子的工种,纯体力劳动,能够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然后省下脑力,把业余时间和精力都用到钻研哲学上。这是特殊的情况,但是存在的。古代就有不少这样的哲人。所以每个人的追求是不一样的。这是愿意受教育一方的目的,我为什么要送小孩去上学?我自己为什么要读书?要受教育?

有一位著名社会学学者,他认为中国教育的问题就在于把教育作为改变命运的一种手段,这就歪曲了教育的本义。比如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已经非常普及,受教育是基本公民权利。读书主要不是为了谋生,不是为了改变命运,因为命运就在那,反正社会很平等,享受的东西差不多,上学就是为了追求知识。他举的是德国的例子,恐怕北欧很多也是这样子,那是一个已经相当平等的社会。我觉得他提出这个来,对于现在的中国现实恐怕还离得远了一点。拿这个作为优秀教育的标准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绝大部分的人刚刚脱贫,还都是为了下一代改变命运,只不过他这个命运目标是定在比较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范围,如果要求定一个比较健康的自食其力,达到小康生活的目标,不是追求一夜暴富或特别虚荣的生活,就无可非议。我觉得目前中国现实还是这样的情况。纯粹追求精神的目标还是少数人。


二、施教方的目的。

比如说一个老师去教学生,他要达到什么目的?对于教育的理论,古今中外都有。比如杜威理论,主张放任儿童的天性,他喜欢干什么,由着兴趣发展,他自然而然就会发展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个恐怕有点过于理想化了,是非常自由主义的教育方式,这是一种。韩愈《师说》讲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讲道理,这个“道”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观;传播知识;解答问题,你有什么疑问我来给你解答。这个是比较传统的。

我注意到冯友兰先生的教育理论。他除了是哲学史家外,还是很重要的教育家,他有很多对教育的见解。现在我们提到教育家总想到蔡元培等,但是人们不常提到,冯友兰先生也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教育家。他提出过一个说法,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说政治是关注“已然”,就是已经存在的现实;教育是讲“应然”,教育要达到的是比现实提高,追求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已然”指的是现实,人都是逐利的,所以政治是在承认人追求利益基础上,平衡各方诉求,达到比较公正的结果,而且制定一定规则使得追求利益手段不至于危害社会,但是前提是承认利益的诉求。

但是教育不能只是这样,教育是说你这个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你现在还不是,还没达到这样的标准,但是我得把你提高到那样的标准。也就是尽量完善人格。所以“利”和“义”之间的关系是这样,政治就是讲利,但是教育是要讲“义”,讲道理。我写过一篇文章介绍民国元年(1912年)教育部审定的小学课本。那课本给老师的辅导材料第一篇序言说,教育最重要的是“知书明理”。也就是教孩子读书首要目标是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课本第一课就是一个“人”字,然后解释人是怎么回事儿,人和周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比如有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对各种各样的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教育是育人,并且让他知书达理。一个受了教育的人就会讲道理,野蛮人就不会讲道理。所以总结起来,为什么要有教育?就是使人脱离野蛮达到文明的状态。教育普及了,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就提高了。但是文明程度和学历不一定必然成正比,有的人学历很高,已经到博士了,但是他的行为特别野蛮,品味低俗,这是基础教育的失败,主要不是高等教育的问题,到高等教育已经晚了,他的基础已经是这样了。所以有的时候高等教育大普及,可是社会文明程度退化,这个是可以发生的事情,而且这个现象正在我们国家发生。


三、当前我们的现实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我想很多朋友也知道我对教育有很多批评的话,流传得也很多。比如我说“聚天下英才而摧毁之”,“如果教育现在再不改变,人种就会退化”,学历越高,文明程度越低。有一次在一个场合,许多优秀校长在一起开会。我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位校长非常的同意,并且说不是将要退化,是已经在退化了,他们都非常纠结。现在的这种教育制度,特别是像那种为了考上重点大学进行魔鬼训练的那种学校,绝对是摧残人,把人性完全扭曲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考上重点大学清华、北大,最后把学校的生态环境都给改变了。这完全与教育的本来目标背道而驰。

1)以升学率为中心对身心的摧毁。我曾遇到大学教授跟我说,现在在重点大学的研究生里面,得抑郁症的占10%以上,自杀率也相当的高。完全以升学为目标,不择手段训练出来的学生一旦考进了理想中的大学,反而不知道目标是干什么?有的是因为他原来在学校算是拔尖,到了那个地方他发现他并不是最优秀的,也就很失望。有的不是,本人智商很高,学习没有困难,而是失去目标了,他不知道将来他到底要干什么?因为他原来学习中并没有教他做人的目标,没有服务社会的观念,只有不断努力应付考试,考上大学以后没有目标了,这是很可怕的现象。

2)违反平等的价值观。还有一个现象,我刚才讲过,为什么你们要到贫困地区去支教?最基本的观念应该是人生而平等,有一部分小孩没有得到平等教育的机会,我们应该去补这个缺。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内容是反的,是强化不平等的观念。比如,家长教育小孩,你要不好好学习你就去扫大街了,那就是说扫大街是最低贱的一种职业。我知道的西方发达国家家长跟小孩不会这样说。在一般文明的话语里面,是不能公开歧视某种职业,他如果说了这个话,环卫工人一定会向他抗议。而这种不平等观念现在在我们国家特别严重。

比如在过去贵族社会,天生是哪一个爵位家庭生出来的,就决定他属于那一等级。现在没有这一条了,就看财富,拜金主义。我偶然在电视台看到所谓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之类的,有一个男孩先报自己在什么地方工作,他说我是在马云的阿里巴巴底下所属的机构工作,下面一篇赞叹声,那些女孩都给他亮灯。其实马云底下不知道有多少分支,底下有很多员工,不知道他在哪一块做什么工作,只要一听到这个名字,简直不得了,这种虚荣和浮躁的风气就是这样。

我偶然在一个咖啡馆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很可爱。她妈妈大概去买东西去了,她自己坐在那儿,桌子上有一点脏,他让服务员来擦一下,对服务员的态度完全颐指气使、居高临下,“过来,你擦一擦”,我大为惊讶,一般小孩都会说的“阿姨,请你过来一下,谢谢你”,这种都没有了。这就是家教,她觉得服务员低她一等,这么小的小孩就可以对一个服务员这样颐指气使,我印象非常深刻。我觉得这个社会这样下去会非常落后,应该说是倒退的,完全是反启蒙的,所以这个价值观出现了问题。

3)缺乏理性思维,只讲“力”不讲“理”。现在有一种舆论趋势是回到弱肉强食、原始丛林法则,特别涉及到跟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完全不讲法律、道理,而是只讲力量。国内同胞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只要扣一个帽子说他是汉奸,就可以用任何手段、语言暴力对待他,这种盲目性就导致社会戾气增加,这个风气非常可怕。 

假如这些风气在学校青少年群体里发展起来的话,将来他们走向社会之后,我们这个社会就没有公平和正义可言,大家都信奉弱肉强食,而且可以不择手段。所以我感到现在的教育一个是趋炎附势的拜金主义,一个是崇尚暴力,这两个非常可怕。

在我国支教、普及教育,不仅仅是说把小孩弄到学校里学习就完成任务了,他学习之后变成什么样的人,拿什么思想、什么东西去教给他们,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我们中国人不缺智商,智商高的有的是,考试成绩常常名列前茅。最近又说江苏、浙江、上海、广州几个地方的中学生又在国际考试中名列前茅,这是我们最擅长的,但是对于人格健全却忽略不计。

4)学历与学识并不成正比。方今的教育制度,即使单纯论智力也行之不远,为什么创新发明总是很少?你考试可以考得非常好,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跟基础教育都有关系,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将来发展的方向在初中毕业时应该差不多就形成了。我碰到很多后来的大家,有的只念过初中,有的甚至小学都没念完,包括我们的老革命,那些长征干部有什么机会上学?可是有一些人读书读的很多。举一个我们最熟悉的例子——胡耀邦,他读书读得特别多,写诗写得很好,他都没上过什么学校,但是他读书很多,读书不一定非在学校里读。还有例如大出版家范用,知识渊博,对书的眼光独到,他正式学历只有小学毕业,不过那时的小学教育非常好,他写过不少怀念他的小学的著作。

所以说,培养一个孩子,在初中之前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底盘,这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文化底蕴就是这么来的。


理想教育内容:德、智、体、群、美

1) 德育。就是我刚才讲的由野蛮到文明,不管中国还是西方的基本道理都差不多,不会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说谎,哪个家庭都不会提倡。我小时候在家里最强调不让说谎,犯了错误,坦白从宽,说谎绝对从严,这是重要的基础教育,可是现在小孩从小就当两面派,心口不一,这也是很糟糕的事情。   

还有家长和学校会争夺,有的家教比较好,但是到学校教得扭曲了;有的学校很好,但是家长不行,家长虚荣心特别重,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所以这两方面都有问题。而在过去绝对没有的事情,现在相当普遍了,就是家长需要贿赂学校,贿赂老师。中国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学校没有这种现象,老师也不会有这种想法。我上学的时候到40年代末期通货膨胀很严重,老师生活非常困苦,也没有向学生接受额外报酬的情况。可是现在到了这样的地步,一个是贿赂学校本身,本来说是免费的,原则上义务教育应该免费,但事实上家长要交好多额外的钱,包括贿赂校长、老师、整个学校。

我知道有的小城市学校,一个班有70、80个学生,坐在后面的学生很难听到老师前面讲的课,他坐在后面就等于白上了,所以要贿赂老师给自己的孩子排到第五或者第六排以前,这个家长要花许多额外的钱。把小孩送进重点中学,差一分,又要花很多钱,到了这种地步,师道尊严就没有了,你让学生崇敬老师就很难了,这是一个情况,我讲的德育方面,这跟风气有关系。

2)智育。智力方面,多数小孩都很聪明,在需要记忆方面是占优势的。但是现在需要的是培养好奇心,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为了真的对这个事儿特别好奇想知道,想探索,否则考试成绩很好,越到上面就越没有探索的精神了,这对知识、兴趣特别重要。

还有思辨能力、逻辑推理和科学思维。现在我们很缺乏逻辑教育,包括在微信上的留言,有很多话完全不合逻辑,大前提、小前提全部错位,只会以势压人,“就是好,就是好!”完全不讲道理。结果跟人辩论时都不会讲道理,只会骂大街,这很可怕。于是就出现有的留学生以爱国的名义与对方对峙,不会辩论,只会集体骂脏话,既不讲事实,也不讲道理,只会骂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什么智力可言?

所以我觉得我们最缺乏的第一个是好奇心,知识探索精神,还有一个就是逻辑思维。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钱颖一教授,对教育有很多想法。他说人工智能发展起来以后,将要使中国教育失去最后一点优势。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中国教育的优势是善于死记硬背,比如有一些小孩是算数天才,他的心算现在还能跟电脑、跟算盘有得一拼,但是现在所有这些都能被机器人代替了,人工智能不能代替的东西是你的探索精神、好奇心和情感方面的东西,这个机器是没有的,至少到目前为止机器还不能代替人。所以你无论多聪明,包括你会心算,根本不需要,大数据一点就出来了。人的优势是机器没有的,是不断探索的精神,或者胡思乱想或者幻想,或者艺术的创造等等,这些是人的优势,中国教育中就缺乏这个。所以我觉得钱教授说得很对。

3)体育。这个体育当然很重要,就是身体要好。当然体育不是竞技,为了得金牌。有数据称中国青少年健康状况下降,这是值得忧虑的。我没有调查,县以下的中小学有多少实际上取消了体育课。现在为了安全起见或者为了保险,听说好多学校课间有10分钟休息都不许小孩上操场,就关在教室里,这也是现在的一种畸形现象,现在家长对孩子特别娇养,学校又怕担责任,科学地锻炼身体很缺乏,再加上沉重的家庭作业,对孩子的健康很不利。当然,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

4)群育。人是合群的动物,你要到社会上工作,要跟很多人打交道。从私塾到新式学堂,有一个差别,就是新式学堂有同学,大家在一起做很多事情,课外还有社团、读书会等,“群育”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培养情商,你怎么跟人正常地打交道,而不是成为非常自恋或者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很孤僻的人,要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人与人的健康的关系。

现在的学校内有的风气不健康,互相攀比家庭,结果经济条件不同家庭的同学来往就有很多问题,你开一个生日Party,同学送多少礼,我送不起,结果就不能在一块。据我了解这个问题好像现在还挺严重。如果从同学间开始就开始以家庭背景分等级,只讲利益,不讲情谊,只能竞赛,不能合作,到社会上会是怎样呢?

美国强调个人主义,但是同时也提倡团队精神。不少大学的入学申请表中有一项就是你跟人的合作关系怎么样?包括做过多少志愿者工作,有多少为社会服务的经历。合作精神对于考大学,对于申请上大学也是很重要的一项。现在我们学校中同学互相帮助这些都比较少。从前我上学的时候,比如数学特别好,就会跟有困难的同学一起做功课,互助。现在同学间竞争太激烈,排名次等等,互相帮助的风气比较少。

5)美育。一说到美育,大家会想到音乐、美术、画画等等,当然这些都能陶冶兴情,所以每个学校都应该有音乐课、美术课,但是并不完全都是这样。还有广义的对于审美的熏陶,审美的熏陶贯穿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除了音乐、美术外,语文课的语言美也是很重要的,中文的长处是有很多很多美学在里面,特别美、特别精致,很多成语都有非常丰富的内容。这个跟老师自己的欣赏能力也是有关系的。

还有最重要的是行为美,一举一动符合不符合美的标准。审美的情趣提高之后,那些戾气就会排出去。比如过去学校绝对不允许骂脏话,脏话一出口要受罚,在学校里绝对禁止,这就是语言美的问题,而且是对待别人尊重不尊重的问题。有些我们常常看到的行为,大家觉得很不好,比如说谄上欺下,这种表现既不犯法,也不算道德问题,它就是个审美问题,一个审美品味比较高的人就看不惯,不会这样做。比如我们说这个真恶心,他怎么这样?所谓恶心你觉得他很不美,很丑,但是你又不能够说这个人真坏,他也没有欺负别人,我们常常说这个人什么什么嘴脸,这个“嘴脸”就是审美的问题。

明目张胆的说谎也是审美的问题,内心品味比较高的人很难瞪着大眼说瞎话不脸红。所以美育是贯穿在各个方面的,我们国家过去很重视传统的教育,尽管我们传统有很多落后的地方,或者是过于束缚人的个性,但是在行为美这一方面,道德教养这方面,对长辈应该怎么样、对老师怎么样等等,都始终贯穿一种修养。蔡元培曾经说过,很多国家是靠宗教来规范人的行为,但是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他建议用美育来代替宗教,规范人的精神方面。有了美的追求,精神就能够提升,等于是一种信仰,一种熏陶。

我记得有一位已故长者、老革命,他说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倒过来的,小孩上小学的时候告诉他“热爱祖国、胸怀天下”,待他到了工作岗位才开始学基本的礼貌,说“谢谢、对不起”,待人接物的基本规矩,这是倒过来的教育。实际上这种“谢谢、对不起”应该从最小的时候,从幼儿园就开始教。你如果踩了人家一脚,一定要跟人家说对不起,我看到过外国的家长,如果小孩不说,绝不放过他,他不说今天就过不去,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养成教育,你做错了事侵犯了别人,你不道歉,你今天就过不去,他们非常认真,一般的家教都有这个内容。

“文革”刚结束时,公交车上都帖着“不夹、不摔、不打骂顾客”。那是“拨乱反正”的一部分,足见“文革”对人的行为规范破坏到什么地步。所以从最基本的审美做起,这是非常重要的,德育和美育应该是融合在一起的。

这些都应该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做起,现在我说的这些也许跟你们的工作关系不是太大,因为有很多事情你们也无能为力,但是既然是去做支教,就有教什么的问题。我觉得首先重点应该是培养老师,怎样做好老师的工作?然后老师去教学生。特别在基层,家庭里是祖父母带孩子,文化水平不高,老师的威信就比较高,老师的话和行为学生会比较重视,所以老师就特别重要。

实际上,如果义务教育阶段真正履行任务,一个初中毕业生即使不升高中也应该可以服务于社会,只要经过短期专业培训学习某一项技能就可以。我们需要大量的有一点基础技能的服务生,比如说现在大量的快递小哥,他如果是初中毕业生,完全是可以胜任,但是他必须有初中毕业这个阶段得到的各种正常的、健康的教育,基本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比如他要负责任,不能随便把人家东西扔掉,要诚实、要有敬业的精神,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然后知道怎么做。当然,这个职业是必须年轻,年纪大了就做不了,他还可以进一步学习,义务教育应该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意愿,他可以再进一步学习其他技能。所以需要大量的专科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多一点对教育目标的清醒认识,了解要帮助的对象最需要什么。

谁都知道我国教育问题很严重,跟全社会,跟体制、跟主导思想、跟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关系,不是我们这些志愿者或者公益组织能够解决的。而且我也知道,现在非政府组织遇到的困难、压力越来越大,我只是借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些看法,我们心中有一个理想总是比没有要好一点。有一个清醒的标准,目前达不到,但是至少有一个方向,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向培养目标接近,多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从而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再次对大家克服困难,坚持实干的努力表示敬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