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

黄明:感恩遇见
作者:桂馨之友 黄明 发布日期:2022-01-07

1646110554627459.jpg

编者按:黄明先生,江西上饶人。2003年6月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师从郑艺、郗海飞和杜大凯。2007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11年参加清华美院青年艺术家研讨班,并成为清华学派成员之一。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2017年至今持续参与了桂馨基金会“馨艺术课堂”美育公益项目,并定期前往乡村学校给孩子们带去有益的艺术启蒙引导和教育,激发乡村儿童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在孩子们心里播种艺术的种子。


又一次参与桂馨基金会“馨艺术课堂”项目的支教活动,这次对接的是四川绵竹的遵道学校。每一次支教,虽然是给当地的学生送去我们的“新”艺术课堂,但学生的纯真,当地空气的清新,对我的身心也是一个洗涤。和孩子们的相处,是最开心的,不会因为比城里的孩子少些见识、短点知识,而影响沟通,反倒是那种单纯,让沟通的桥梁很快搭建起来,不管何地的孩子,都有一颗渴望被关爱,希望表达自我的内心,敞开心怀,是美育课堂的前提,所有“美”的建立,都在此基础上。


这次支教主要是面对五年级的学生,不同以往的准备,我这次备课把三节课的内容做了一个有机的联系,想和同学们从三个角度讨论一些问题,“美是什么”、“观看的视角”、“独特的我”,通过拓展对艺术的认知去探讨“美”的可能性,通过“观看”体现每个人身份、性格、习惯的独特性,最后一节课,则是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反观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的差异会随着内在的观看呈现出来。第一次把几节课连接起来,看同学们的反应,感觉效果还可以。


去遵道学校支教的第三天,穿插了一节一年级的课,之后的两天,只要在学校遇见一年级两个班的同学,他们都会围拢过来和我拥抱,里里外外好几层,我会拍拍他们肩膀,摸摸他们脑袋,和他们聊聊天,开始大家反复问的是黄老师你什么时候还给我们上课啊,重复了几次之后,就只是不停的叫黄老师了。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太多的问题可问,语言的交流也很简单,拥抱是他们表达喜欢的最好方式,简单的交谈和拍拍他们之后,慢慢的大家就会散去,但有个小女孩,每次抱着我就是不放手,虽然我一直叫不出她的名字,但每次和他们相遇,都是她最先冲过来,并最后一个撒手。一节课的相处,并没有教给他们太多有关艺术的知识,也不能和每个孩子深入的交流。我感受到这么大的孩子,他们最渴望的是陪伴,发自内心的陪伴,不是严厉的管教,不是知识的填塞,而是弯下腰来和他们亲切的沟通,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尊重,甚至是一些小小的包容。


我们想方设法让学生有兴趣的接受我们所传授的知识,我们也会把自己对艺术的认知用巧妙的方式传递给他们,提高他们的知识和眼界,但孩子成长最底层的需求是什么?我通过对美育理念的思索,并去探寻它的源头,认为是爱和尊重,只要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中透露出这些信息,学生很容易就感觉的到。而这些不包含在课件中的老师的行为方式,在基础教育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模式,随之影响他的人格建立。美育的融入,伴随对“美”的认知,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并获得关爱和尊重。


虽然这次支教主要是面对五年级的同学,虽然五年级的同学表现的非常让人印象深刻,但我还是会想起这个一年级的小孩,多摸摸她的脑袋,多让她抱我一下,多一点关爱,她的内心会更多一点温暖……


支教的时间不会很长,只有一周的时间,而回到北京,又已过了两个多星期,回归原来的生活轨迹,每天拿起画笔去构建自己的世界,周末带孩子们去逛博物馆。而疫情的变化,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影响,遵道学校的那帮孩子们,还是每天忙碌着去学校上课吧!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琐事的缠身,记忆里会淡化那些短暂相处的日子,但相处过的痕迹,会不会在孩子们的心底抹上一笔色彩?


在我的内心,早已留下了些许触动!还是会想起那个孩子不想撒手的拥抱,我感觉得到她需要获得更多的、更多的关爱!之前的几次支教,也总有类似的经历,在湖南龙山的贾坝小学,一个没上过我课的一年级学生,喜欢牵着我的手,我们互相传递着温暖。而在龙山的大安小学,一个三年级的男孩,熟悉了之后,有一次写生课我蹲在那,他居然趴到我背上,后来了解到,他缺失了父爱……每一次,我都心存感激,信任你了才敢把小手伸给你,接受你了才会给你真诚的拥抱,认可你了才会和你“放肆”一把。


谢谢你们,给了我这么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