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News
宋莹 易冬朝:圆乡村娃的“科学梦”
作者:湖南省攸县新市镇中心完小 宋莹 易冬朝 发布日期:2022-02-03

导读: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城市和乡村小学的师资、教学设备与资源等方面存在一些差距。如何立足乡村,改善科学教育环境,发挥乡村优势,科学教师可以大有可为。本文作者所在学校充分利用乡村优势上好每一节科学课、组织科学阅读活动、开展科技节竞赛等,帮助乡村娃圆“科学梦”。


1646116079898858.jpg

图为本文作者宋莹老师


小学科学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担负着对小学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教育,帮助学生探究科学规律、认识世界和构建良好的综合素养,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然而,目前乡村小学特别是村小设备简陋、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强,这些因素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的正常开展。但换一个角度去看,乡村小学也有自身的优势,如何因地制宜,挖掘地方资源,发挥乡村的优势,优化科学课的教学呢? 2021年8月,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科学学科的地位得到进一步肯定,乡村教师在这一学科领域更是大有可为。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新市镇中心完小有500多名学生,12个教学班。对乡村小学来说,已经是一所比较成规模的乡村学校。然而,学校设施设备比较简陋,配备不齐。更令人焦虑的是,科学课在乡村学校从没有认真教过,家长也只看重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课程,其他课程不当回事。学校已很多年没有添置过科学仪器。即使有点仪器,老师上课也嫌麻烦,极少使用。渐渐地,谁也没有进过实验室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新分配来的科学老师宋莹想着:我不能这样教,我需要改变!乡村学校的科学课需要改变!


第一节科学课

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宋老师开启了她的第一节科学课教学。


上课铃响了,她走进课堂,问孩子们:“你们上过科学课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没有!”“那你们想不想上科学课呢?”“想!”


孩子们的回答,让她意识到孩子们对了解科学世界的渴望。她接着问孩子们:“你们认为什么是科学课?”。


“科学课可以玩。”

“科学课就是搞发明创造”。

“科学课就是准备很多材料做实验”。

“科学课就是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也有孩子说:“我们不喜欢将科学课用来上语文课和数学课……”等等。

宋老师接着问孩子们:“漆黑的夜晚,你怎样发现漆黑的猫?”

孩子们踊跃发言。


一个同学说:“猫的眼睛在晚上会发出绿光,找到发绿光的眼睛就找到猫了。”

另一个同学争辩说:“不对,不对。狗、狼晚上眼睛也发出绿光。”

……


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中,第一节科学课不知不觉就听到下课铃响了。下课时分,几个孩子围过来:“宋老师,科学课太有意思了。我们好喜欢您上科学课。”孩子们的回应,是对宋莹最大的激励。她想,一定要上“有趣”的科学课。


和孩子们一起找科学材料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真理服从于动手实践。孩子们对科学课十分有兴趣,学习热情也比以前提高了很多。每堂课结束后他们都意犹未尽,还会有很多问题等着老师。宋老师和同事们在实验材料、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上《土壤》这一单元时要准备三种土壤:砂质土、黏质土、壤土。利用乡村生活环境的优势,老师让孩子们从菜地、水田、山坡、河滩等地方分类取土,观察不同土壤的位置、特征、生长的植物等,并做好记录。然后让学生到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发现。这样既解决了实验材料问题,也培养了学生观察、记录、分析、描述等科学探索能力。上《植物的秘密》和《植物的一生》这两个单元时,老师设计了问题清单:一是收集了哪些种子并说出种子的名称,描述种子的特点,播种季节;二是在一次性杯子里种植一种种子,记录种子萌发的天数,观察它的生长过程等。学生一共收集了40多种不同的种子,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播种季节,并将种植的种子整齐地摆放在教室物架上,每天观察、记录。有种黄豆的、有种绿豆的、有种辣椒的……种子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个孩子特意带来了一个西红柿给老师吃。他告诉老师,这是他妈妈陪他一起在自家菜地里种的西红柿结的果实,他守候了整整42天,每天回家都会去看西红柿的生长情况,长出了第一个西红柿后,孩子很开心地和老师分享了他的喜悦。


《蚕豆的观察》、《植物的一生》等教学内容对乡村的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乡村学校更接近于自然环境,具有城区学校所无法比拟的天然教学资源;乡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课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乡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乡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样品,可随时带领学生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各种地貌等。


在教授《动物的一生》时,老师采用分组实验的形式,设计了“养蚕”和观察“蝌蚪变青蛙”两个实验。新市镇有养蚕和养蛙的传统。学生自己找来蚕卵,开始观察孵化、结茧等一系列活动。孩子们每天都做观察记录,多少天孵化、要蜕几次皮、怎么吃桑叶、多长时间吐丝、结茧,等等。另一组学生到养殖场要来蛙卵放在透明的敞口玻璃瓶中观察,多少天变成蝌蚪,给蝌蚪喂食,蝌蚪是怎样变成蛙的。根据教材内容,通过这些贴近乡村孩子生活的自主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为宗师。”是啊,乡村环境,是科学教育的大课堂!


在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只要想做、敢做,他们便能更好的认识自然事物及其联系,锻炼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并给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


自制教学具也是解决乡村小学科学实验材料不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进而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科学组的老师们根据教材内容,在充分了解各种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反复尝试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并通过对《科学课》上自制教学具的模仿和研究,制作出各式简便操作、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学具。如,利用鞋盒制作“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装置,把鞋盒一端打个小洞,塞进一支激光笔,另一端用墨水涂黑,在鞋盒中点燃蚊香产生烟雾,盖上透明塑料片或包装膜。打开激光笔,学生透过透明塑料片,在烟雾的作用下,清楚地看到了光沿直线传播的路径。后来通过改进材料,增加激光笔和凸透镜,很好地检验了“透过玻璃的光”的传播路径的变化。老师们还制作了证明空气是有压力、有重量的,证明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证明液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简易照明电路等教具,经试用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科学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乡村有着更为丰富的资源,乡村同样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好舞台,但这一切需要科学教师去开发、去利用。


科学阅读带来改变

科学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通常让学生亲历各种实践活动,可以构建科学概念,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发展科学思维。2019年,新市镇中心完小得到了桂馨基金会捐赠的图书,有百科类、国学类、绘本类、文学类,对乡村的孩子们来说是如获至宝。科学学科仅靠课本书上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孩子们对热点问题的研究、对科学知识的丰富,还依靠于汲取其他书本上的延展知识。有一次,上《制作风筝》这堂课时,孩子们最初制作的风筝大都飞不起来。老师让学生寻找原因,并从不同方面进行改进,很多学生还是没能让风筝飞起来。后来,孩子们在阅读《酷科小子科学日记》一书中发现了原因。有的是材料的选取上比较粗糙,有的是风筝的骨架结构不合理,有的是制作过程不细致,等等。随后,学生们重新选材、设计结构造型、制作配重。果然,这次他们做出来的风筝既美观又飞得高。在分享风筝怎样飞起来时,孩子们讲得头头是道。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阅读、查找资料也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课外阅读的助力,学生们自制的风筝成功飞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的欲望。


从科学课到科技节

如今,宋莹老师的科学课堂更注重精益求精,她的教学经验日渐丰富。在学校,她也从一个人孤军奋战,到组建了6人的科学教学教研团队,并能承担县级科学教研课题,团队的力量越来越大。


在科学课堂上,孩子们已经打开了天马行空的思维,实验操作过程规范熟练,并能用生动的科学语言分享自己的发现、心得。每个班级都有科学观察项目,都有“科技之星”。学校成立了9个科技竞赛小团体,定期进行科技竞赛训练。这些小团体创作了很多新颖、独特、趣味性和科技性兼备的小作品、小论文。老师们的教研课和科学教学论文多次获得县、市、省级奖励。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校园“科技节”,展示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制作,学校也成为了县里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株洲市乡村科学教学示范学校。


一路走来,老师们面对的学生都是乡村娃,在科学学科这条路上,大家走了很长的路,并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乡村小学科学大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好舞台,乡村科学教师有条件深度挖掘,充分利用乡村的教学资源。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乡村娃的“科学课”一直在路上,梦想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