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

孙玥:山村野草间,改变从阅读开始
作者:桂馨之友 孙玥 发布日期:2022-02-21

导语:2021年7月暑期,湖南省龙山县茨岩塘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茨岩小学”)的校园不似往年一样空荡——学校正按照清代学堂的旧貌复原一座木屋;另一边的教室里,部分四、五年级学生也返回学校,在“桂馨书屋悦读夏令营”度过他们的夏日限定时光。


这次活动,借助“桂馨书屋”于茨岩小学落地的契机而举办,原计划为期12天,但因张家界突现新冠肺炎疫情,只进行至一半便匆促结营。


1646124861633835.jpg

告别这天,志愿老师的镜头里留下了许多真挚可亲的合影,孩子们依旧神色羞赧,但比初见时多了份信赖感。师生交换了联系方式,离别后的时间里,大小女生们像同龄闺蜜一样聊聊天、分享生活里的琐碎。有一天,学生余泓的父亲打来电话,说老师写给余泓的信被弄丢了,他正在家很伤心地哭,于是,大家便一起为余泓补回了各自的寄语:有对他“坚持看书”的鼓励,有推荐他去书屋时读的书单,还有今后再见面的约定……


湘西的山间夏末,草木肆意葳蕤,而夏天便如此延续着。


萌芽

志愿者们搭乘的汽车驶离龙山县城,进入盘山路段。窗外,山气水汽在树冠间轻盈地吐息,山缘弧线流转,有种几何的顺滑感。对于车上的志愿者和他们将抵达的茨岩小学,实践这场公益阅读夏令营,是一次萌芽式的全新尝试。


罗锐是成都大学生公益组织“白开水公益”(以下简称“白开水”)的队长之一。数月前的某天晚上,他在失眠时偶然刷到桂馨悦读夏令营的招募信息,文案写道:“在今年暑期,用阅读陪伴乡村孩子们改变与成长。”这句话,成为白开水与茨岩孩子们相遇的序言。在报名申请通过后,白开水组成一支10人的志愿小分队,队员所在年级从大一到大三不等,除罗锐外,其他同学都是首次参加乡村支教活动。志愿者出发前,桂馨基金会还为志愿者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从专业角度分享阅读课经验,如怎样选择合适的绘本、设计阅读活动的思路、带领学生晨读的技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等等。而队员们除策划夏令营的日程安排、讨论教案外,还会每周进行体能训练。罗锐补充道,他此前曾参加过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支教考察,由于环境和地域因素,团队全员都是男生,所以,体能对于公益志愿者也是一项必要的考察。


志愿者小分队下午4点到达茨岩小学,校长带他们逛了一圈学校和镇子,熟悉环境。茨岩塘镇上,只有两条街道平行向前伸,居民们坐在家门口交谈,遇到外地来的志愿者,偶尔热心地上前攀谈几句。这里的住宅和大多数南方乡村一样,基本是自建的二、三层小楼,装修由外而内,精致体面的外观,包裹起屋檐下的简朴日子。


茨岩塘镇最重要的名片是“红色革命老区”。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任弼时、王震、萧克等人曾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并于1935年5月迁入茨岩塘,在此战斗了233天。如今,周边村子还留存着红军医院、兵工厂、红军通缉部等旧址;深植于红色土地的茨岩小学也以“红色教育”为办学特色,其前身是建于光绪三十一年的学堂,百余年来,除解放后暂停几年,一直环绕在朗朗书声中。


志愿者被安排住在学校空置的宿舍。院内的厨房有柴火灶和厨具,还可以去菜园采摘蔬菜,三餐自给自足。


山间乐园

正式开营的清晨,志愿者们早早来到学校,为开营仪式作准备。孩子们放了一个月暑假回来,互相见面比较兴奋,面对新面孔的老师也很拘谨。这时,设计好的破冰游戏便派上用场:通过起队名、画队旗,学生建立起小组意识,可以更积极地完成课堂任务;“藏宝袋”是孩子和同学、老师间交流的特殊方式。每个人都可以把想说的心里话写在纸条上,投进对方的信封袋里,待结营时查收这些温暖与坦诚,还可能收获意料之外的惊喜。


课堂起初阶段难免稍显慌乱。队长罗锐负责整个志愿者团队的统筹工作,不在教室时,他始终提着一根弦等候手机消息,每声微信通知都让他忐忑,“希望来的不是什么大事”。


一天的紧绷终于告一段落,志愿者们围坐进行复盘,分享自己的切身感受,总结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交流更好的应对方式。阿煜觉得自己好像无法打开孩子的心,“让学生上讲台,说顺序到了,但是他们不理,后续课堂环节也很难往后进行”;小英察觉到孩子身上的敏感、强势、偏激,有些小孩“沉默但有想法”,有些“调皮,需要招呼一下”;当聊到印象最深的时刻,罗锐谈起班上的女孩晓椿。晓椿住在离学校最偏远的苞谷村,出于孩子安全的考虑,家里需保证每天四趟接送。“我向晓椿奶奶说明情况时,晓椿一直笑着看着奶奶,眼神看得出特别想来。奶奶也冲她笑,意思是‘那就算了吧’,晓椿跑回去收拾东西,脸上还是带着笑。可以上升一下,理解为对生活的乐观,那种感觉特别好。”


开营头两天,陆续有10余名学生因接送问题退出夏令营。余泓也是家距离学校较远的学生之一。午休时间,余泓看着小伙伴一个个被接走,而自己是最后剩下的一个,叠压的情绪陡然低落。他向陪他等待的志愿老师倾诉,说自己很喜欢天文、科普类的书,但家里的经济能力负担不起很多课外读物。


下午,夏令营第一次带孩子走进学校新建的图书馆,因有些捐赠的书还没上架完毕,所以目前只能在馆内自由阅读。孩子们很快找到各自舒适的角落,挑到感兴趣的书,就按照规则,在取书的位置放好标记,保证书归原处。余泓跟朋友围在人气最高的绘本区,书中的文字和图画流淌为一座山间乐园,完成每个小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连接。


基础教育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关键阶段,而茨岩孩子对于阅读的需求,远比大家预想的更强烈。


“缺失”的形状

随着夏令营的推进,师生间的默契一天天加深,孩童敏感的内心也因接收到微小善意而愿意打开。


一天,夏令营结束后,志愿者小王在路上碰到独自回家的涵涵。在小王的印象中,涵涵是个害羞的姑娘,时常含着胸,当目光遇上手持相机的志愿者老师时会有闪躲。可一旦走出校园,师生间的天然戒备感便褪去,涵涵把身边的小王看作大姐姐,向她聊起自己喜欢和害怕的东西、她的家庭和对目前生活的疑惑,复杂也不复杂。


涵涵有三个姐姐、两个哥哥、一个一岁半的弟弟,体弱的爷爷奶奶在家照顾他们。父亲在广东打工,只有过年时回一趟家,平时只能借邻居家的智能手机跟爸爸视频通话。涵涵的爸爸和爷爷都曾在武汉打工,“武汉那里有很多很多花,都是我爷爷种的。其实我觉得在哪里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常回家看看’”。涵涵对小王说,希望爸爸在她生日那天也能回家一次。


留守儿童问题在茨岩塘家庭普遍存在,因当地只靠种地的经济收益太少,周边也没有太多就业渠道,所以当地人通常去往广东和浙江打工,年纪轻一点的就去厂里,年纪大的就在工地做苦力。对于留守家庭,家长的离家和孩子的理解,都是无奈之下的选择。而涵涵曾写过一篇作文,题目叫“温馨的大家庭”,在作文中她说,“学校很像我的家”。


按照户籍人口计算,茨岩小学本应有大概1000名学生,但目前在读的只有约500人,其余很大一部分都在县城里念书,还有一部分被父母带出了山里。在茨岩小学有限教育资源的制约下,阅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不论家长、老师还是学生,都带着“让改变从阅读开始”的信念,在艰涩的道路上缓步往前,直走到顺滑。


后记

2021年10月,茨岩小学包括桂馨书屋在内的图书馆正式开放。每天中午,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图书馆看书,课后服务专门安排诵读小组到图书馆。目前,部分学生可以借书回家,待学校把全部图书录入系统,全体学生就可以使用电子卡来借阅书籍阅读了。(文中涉及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