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这些农村小学的特色课程有何魅力?
在靖江街道光明村的一片农田里,戴着草帽、袖套,穿着雨靴的靖江二小师生正在开展农技课程《甘蔗的一生之种植》,整地开沟、均匀排种、两边覆土、覆膜压实……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干得热火朝天。
生活即教育,田野即课堂。当天展示的不仅有农技课程,还有乡村植考课程的《显微镜下的蚕豆世界》、乡村画坊课程的《花颜草语:敲染而至的春天》和《村约蓝晒》等,这些课程的上课点都在校外。
跟孩子们一样沉浸式体验充满乡土气息课程的,还有20多位从青海赶来的小学校长。萧山农村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让远道而来的校长们感到很新奇。通过为期一周的“校长访学”,他们深入走进萧山农村小学,寻访乡村学校的特色教育,了解学校的特色课程,学习其中的优秀经验。
靖江二小创建于1941年,是一所标准的农村小学,校园面积小、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学生活动空间受限。为此,学校打破空间壁垒。“我们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把乡村资源融入学校教育中来,盘活了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拓展空间。”靖江二小校长沈洋告诉记者。
依托光明村的地域空间,靖江二小积极推进乡村大学堂的建设,充分挖掘乡村蕴含的教育资源,以历史记忆广场、思源井、少年农科院、数智化田园实验室、莲心池、孝女湖六大空间为场域,打造“光明红”乡村大学堂党建研学点,创建了“寻根、感恩、勤耕、科创、清廉、孝亲”六大学堂。
“走出校门外的课程让我很惊喜。”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第二小学校长宋吉仓告诉记者,通过走访校园,实地感受靖江二小的劳作课程,自己感受颇深。“靖江二小很好地利用了校园周边环境,同时从课程的开发实施到评价体系都很完整。我们也想把这样的理念带回去,拓宽学生的成长空间,进一步做好学校的乡村课程建设。”
一周里,不仅是靖江二小,20多位青海校长还来到了葛云飞小学、瓜沥镇明德学校等萧山农村小学,感受农村小学有特色的乡村课程。
如葛云飞小学围绕“葛云飞”这一英雄人物的精神,进行了拓展,打造了学校的“英雄文化”课程体系。通过“英雄讲堂”,邀请“蛟龙号”潜水英雄邱中炎博士等知名人士为学生讲述“英雄”的成长故事;打造小导游课程,利用周边葛云飞纪念馆等资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感受英雄精神。
明德学校则围绕非遗“昭东剪纸”,开发了阶梯式的校本课程,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了非遗技艺从传承到创新的发展。学校沈雅丹老师等更是成为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
无论是走出校园来到乡土田间,还是挖掘当地的英雄文化、非遗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萧山农村学校积极探索挖掘乡土特色文化,利用天然“优势”,树立学校文化自信,同时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学教方式,促进各学科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形成具有鲜明乡村田园风格和时代特征的学校课程体系。
“如何用好当地特色对农村学校的发展来说是一项课题。”“特色课程的创设不仅让学校更具特色,也能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深刻记忆。”“这次的萧山之旅也让我更加明晰了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访学团校长们纷纷表示。
“不仅是访学,后续项目也已经计划,将开启中西部乡村学校课题研究、科学教育、课程建设的共孵共富共美行动。”沈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