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News
【新湖南】龙林章:民族文化与美术教育的实践者
作者:龙志先 发布日期:2016-03-04

龙林章的“田野美术”课堂


龙林章介绍自己的美术课


龙林章,苗族,凤凰县阿拉完小美术高级教师,全国“成就未来——蒲公英行动”美术课题研究核心成员之一。从教23年,全心致力于农村美术教育工作,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引进美术课堂教学,形成了学校特色教育品牌,吸引了香港、广东、浙江等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学习,多次被应邀到北京、上海、西双版纳、黔东南、长沙等地作美术教育报告。撰写《美丽的黛苟黛帕》等10余篇美术教学课例被《中国美术教育》等多家杂志刊载,指导学生美术作品《苗族花兜》、《苗族搭帕》和学生课堂作业《苗衣设计》被北京今日美术馆收藏并展出。2015年9月获第二届“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

    

非美术专业教师的隐痛

    

与美术结下不解之缘那是一次教师基本功大赛。1999年,凤凰县阿拉完小举行全学区教师基本功竞赛,龙林章以一幅水彩画《乡下人家》,夺得了教师基本功头奖。学校领导破革将他从宜斗村小学调到了镇中心完小担任专职美术教师,此便开始了他的美术人生。

   

美术,不是龙林章的专业,画画只是业余玩玩而已。担任专职美术教学,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初登完小的讲台,面对50多双渴望的眼晴,他手足无措,惶恐不安。到底要教给孩子们什么?美术课要上成什么样子?怎么上好美术课?他茫然了。他发现:孩子们除了图画本和铅笔,没有美术书上提到的画笔和颜料,没有宣纸和工具刀,更没有易拉罐。他照着书上讲了一通,然后让学生画画,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下笔。孩子们期待的美术老师不能幻化美术的神奇,他们便开始讲小话、开小差,甚至打闹起来了。好不容易熬完了一节课,龙林章汗透衣衫。他很着急、很厌倦,却又不知如何应对,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当了一年美术专职。


第二年,时值学区实行教师聘任制,学校和老师双向选择,龙林章竞聘三年级数学岗位落聘,必须调到村小任教,但造化弄人,完小专职美术岗位无人申报,学校安排他继续担任。这下好了,没得选择,只好硬着头皮上。

    

他开始思索农村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美术教育,开始探寻适合农村美术教育的各种途径和方法。偶尔带领学生到田野抠泥巴,捏泥人;掰下棕榈的花茎刻印章;弄些稻草编蒲团。孩子们兴趣大增,他们开始喜欢龙林章的课了,课堂表现积极了,捏出的泥人有模有样,画出的作品也有感觉了,不难看出,农村孩子是喜欢美术的。

    

但龙林章却陷入了一种隐痛,他深知自己在美术上是半桶水,远远满足不了孩子们渴求美术的欲望。他甚至觉得,农村美术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存在着不公平,除去教学设备施和学生学习用具不说,单从师资来讲,全学区1500多人就他一个专职美术,还是非专业的。他感到了满肩的责任和重担。

    

我们的美术教育有希望了

    

机遇总是为勤奋的人而准备的。2006年8月的一天,阿拉完小迎来了一位尊敬的长沙客人,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全国十大文化人物之一谢利芳。她带来了第二期“成就未来—蒲公英行动”美术课题研究和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民间和乡土文化资源与美术教育研究”。龙林章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兴冲冲地跑进校长办公室说:“我们的美术教育有希望了,‘蒲公英行动’来了!”

   

在“蒲公英行动”的“探索一种可在农村和民族地区实施,持续和推广的美术教育模式,以争取让更多的儿童获得美术教育的机会,同时使民族多样性的文化得以保护和延续”的理念指引下,龙林章从统编美术课程中解放出来,带领学生和教师团队着重探索民族民间艺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他确立了“小组—班级—学校—学区”的实验研究方案,走“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的实验探究路线,实施“民间采风溯其源、学校整理归其类,课堂教学授其艺,作品展演扬其名”的美术科研过程,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创编整合”的方式,把学校美术教育搞得有声有色。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他努力地寻找民族艺术的传承与美术教学的一个契合点,把优秀民族民间美术最富活力的元素与美术教育融为一体,把苗族服饰、银饰、刺绣、挫花、纸扎、草扎等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引进课堂,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个性特征及兴趣爱好,采取课内课外、室内室外、校内校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同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指导孩子们用笋壳、竹叶设计别致的竹服饰;用棕叶、竹子、芭茅、稻草编织出生动的工艺品;用泥、石、木雕刻出各种有趣的人物、动物形象;用民间草纸剪刻出美丽的窗花;用碎布绣出精美的民族图案,成功地解决了学生学习用具短缺的问题。

    

他深度挖掘苗家服饰艺术,查阅有关文献,收集图案材料,将其归类整理,并配以文字说明出处和涵义,然后根据资料进行研究,把服饰图案编入中国画花鸟、把花带图案纳入图案设计、把服饰裁剪纳入手工制作等,成功设计出《美丽的黛苟黛帕》、《美丽的苗族花兜》、《苗族图案画法》、《虎头鞋》、《鱼尾帽》等一套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乡土美术课例。另外,还大胆创新,将美术教材中的变废为宝、玩泥巴等传统教学课程,结合当地民间泥塑、草编、剪纸等艺术设计出《可爱的碾房》、《趣味芭茅杆》、《蔬果妙趣》等全新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教学课例。

    

回归美术课堂的本真

    

什么样的美术是农村孩子想要的美术,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农村美术教学课堂的本真?龙林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农村美术课要独具一格,自成一体,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甚至允许学生适当的不规矩。

    

2008年,美国福特基金会主任珍妮女士和理事何进与“蒲公英行动”一行来到阿拉完小实施课题结题验收。龙林章执教《苗族服饰》一课,学生三人一起,五人一伙,拿起废旧报纸、书籍包装纸、烟盒纸、锡铂纸,设计的设计,裁剪的裁剪、绘画的绘画,既分工又合作,一不会,一件精美的苗族衣服就制作出来了。临了,还将制作的作品穿戴在身上,走起了苗族服饰秀,让在领座的专家学者忍俊不禁,连连发出赞叹:好漂亮的“黛苟黛帕”(男孩女孩)!

    

2009年,“蒲公英行动”第三期开题仪式在阿拉完小举行,龙林章被指定承教课题示范课。来自长沙、广东、湘西州各县市以及周边学校等80余名专家、教授、老师组成的观摩团队前来参观指导学习。龙林章老师执教《蔬果妙趣》,让学生利用红薯、土豆、萝卜等材料通过碉、镂、刻等方法创造出石磨、水桶、背篓、斗篷、竹篮等生动形象的农家生活器物作品;师生们的精彩表现迎来了听课团队的连连称赞和阵阵掌声。“原来美术课可以这么上。” “我也可以上好美术课了。”很多农村老师若有所悟地袒露自己的心声。

    

为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每个农村孩子都有一个艺术梦想,都想凭借一技之长走出大山,成就未来。我想,我应该成为一个使者,一个为孩子插上梦想翅膀的使者。”龙林章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他认为,农村孩子聪明好学,他们的身上潜藏很大的艺术潜力,但因农村艺术教育的种种不足,一直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他们的艺术细胞处于沉睡状态,他们的创作需求处于无意识状态,只有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去激发和诱导,才能打通他们艺术潜力的任督二脉,才能让他们拉开思想的闸门,投入丰富的情感,去表现、去创新,去创造。

    

多年来,他成就了许多农村孩子的美术梦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才子。指导学生美术作品《苗族花兜》、《苗族搭帕》和学生课堂作业《苗衣设计》被北京今日美术馆收藏并展出。2007年起,先后有50余人因美术成绩突出被县重点中学破格录取,200多人以优异的美术成绩考进了县重点中学,创农村学子从艺术方面考进县重点中学的最高纪录,周琪等10余名学生因美术成绩突出考进了西南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而他本人多次应邀到全国各地作经验报告,获得了第二届“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