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年六月下旬和桂馨基金会确认好参与桂馨书屋悦读周活动事宜,我就开始无比期待着这趟支教之旅。
从我所在的上海到学校并没有直达的航班或火车,好在有桂馨工作人员发来的细致周到的出行攻略,每一个转车接驳点,都有详细的图文提示。赤日炎炎,山路弯弯,在离开上海24小时后,我和结伴同行的馨友终于顺利抵达湖南省龙山县大兴小学。
初到学校,看到久违的黑板课堂既亲切又兴奋,可没想到,这里的教室也同时是我们的宿舍。当初对于乡村的美好想象,与眼下真正的支教生活可是大相径庭。我和湖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一同将教室里的课桌做床,用随身的行李包为枕,拉上简易蚊帐,就组成了“经典十人间”,这可是人生第一次别样的宝贵体验。清风阵阵,蚊虫喧喧,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教室宿舍又是我们的办公室,课桌拼床又是我们用来备课的办公桌。在这样简陋的乡村支教宿舍里,欢声笑语可并不是奢侈物。纯真、乐观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常常在宿舍里谈笑风生,或分享当天与孩子们在一起的趣闻,或提前为第二天的课堂做各种准备。
大山里的孩子,几乎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出外打工,留下祖辈或亲戚帮忙照顾孩子起居。但由于家人文化水平的局限,教育观念的偏差,孩子的学习、教育被关注的甚少。我们这次悦读周,一共有三十七名学生,毫无例外他们都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从小在生活上缺乏来自父母的直接关爱,在学习上也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引导。在这里,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更多的是早些念完书出去打工挣钱养家。孩子们也正是天真烂漫爱玩爱闹的年纪,一有空都忙着约上小伙伴一块上树捉蝉、下河捞鱼。起初,我曾有个疑问,担心孩子们会对在暑假返校有些许抵触情绪,谁知我完全是多虑了。这次桂馨书屋悦读周,提前得到消息的孩子们拉着手早早来到学校排着队报名。没有来得及报上名的孩子,回家后还伤心的哭鼻子,拉着奶奶来学校找老师报上名后喜笑颜开。开课之后,每天清早七点就有孩子到达校园。一天结束之后,孩子们并不着急回家,反而围着老师提问,恋恋不舍。不难看出,孩子们对校园和老师,有着深深的依恋和归属感。
这次悦读周安排的内容丰富多彩,鼓励大家多和孩子们互动沟通,寓教于乐。科学课、手工课非常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力。有孩子拿着第二天开始发芽的绿豆和我分享,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最令人惊喜的是,在这样一处乡村学校,我们还有一个藏宝地——桂馨书屋。去书屋阅读,这大概是每天孩子们最兴奋最期待的时刻了。大家非常认真的排着队跟随志愿者老师们来到别致的桂馨书屋。选好书之后,有的找到墙角坐下来静静观看,有的边看边逐字逐行的念起来,还有的饶有兴致的看完一本又迫不及待的去找下一本,或是认真的向要好的小伙伴推荐自己刚看过的那本有趣的书。静如处子,动若脱兔,在课堂上孩子们静静跟随老师做各种实验和手工,下课后大家可就立马飞奔到操场。有的自个儿玩起跳绳,有的拉着小伙伴和老师们打起羽毛球。
记得第一次给孩子们上课,走进教室,刚热闹喧哗的孩子们很快就安静下来。我走上讲台,看着下面众多孩子渴求知识的双眼,简单又纯净。他们都已上小学三、四年级了,但由于师资匮乏,英语几乎是零基础。我很快进入角色,给大家讲述简单的英文字母,打开世界地图,告诉他们世界上有那么多国家的人都在说英语。又提到其实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也已经接触到英文,比如衣服上的大、中、小码的标记。我想这样可以减少英语的神秘感和距离感,让孩子们有兴趣也有自信去学习英语,这是我此番讲课的最大目的。临近下课的时间,我教大家唱字母歌,孩子们很聪明,在第二次上课时就可以轻松愉快的和我一起唱了。在第二堂课,我期待全班三十七个孩子每一位都可以参与课堂互动。我为大家准备了纸条,画上字母和小动物,引导他们在黑板上找寻相对应的字母或单词,课堂氛围顿时活跃起来。下课后,孩子们还纷纷跑过来说想要我手绘的小纸条,小纸条瞬间被孩子们一抢而空,我的内心也非常充实,我想“无与伦比的满足”就是形容那一刻的心情吧!
这里的老师,最在乎的不是升学率、奖学金,他们更在乎的是让山里的学生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同时又保持质朴之心。他们和孩子们一样可爱。我本人只是请了一个星期的年假来到这里,而这里的老师,往往把整个青春奉献给这片乡村,还有可能在这里一教就是一辈子。
想起柴静采访我尊敬的乡村支教人士卢安克时所说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去年夏天我得知好友去支教的消息,我就念念不忘反复嘱咐好友说今年一定要帮我报上名。当我们年老回望过去,我们或许有一大堆可以让自己骄傲激动的事,那可能是毕业后领到的第一笔薪水,或是登上奖台领到奖杯的喜悦。但对我而言,这个夏天,是我人生中的最好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