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是——科学!”英国著名教育家、近代自然科学教育运动的倡导者赫伯特·斯宾塞如是说。
“最喜欢上科学课”
“有什么办法能让水中的石头浮起来?”
“把石头放到气球里提起来!”“放一只小船下去把石头运上来!”……
这是湖南龙山县上母希望小学桂馨书屋“悦”读周活动的一堂科学课,来自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科学教育专业的志愿者马颜青正准备教低年级的孩子们做“科学降落伞”的实验。讲台上躺着一根吸管和几个气球,旁边立着一个装满水的透明大塑料瓶,瓶底有一块小石头。
“他们的思维很活跃,对这样的科学实验也很感兴趣。”马颜青笑着说,“好几个孩子最后做成功了,特有成就感。”
几年前转学到县城小学的赵青豪最喜欢上科学课,县城的小学每周上两次科学课,拥有专门的科学老师和实验室。“老师会教我们做实验,也会带我们去户外观察植物,实验课很有趣很好玩。”他回忆。而他在村子里的那些同学并没有这种快乐的体验,他们没有上过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课,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的科学课让第一次接触科学实验的他们惊奇不已。
在另一堂“制作再生纸”的课上,几个孩子把废纸撕成碎片扔进水盆中,随后往里倒入喜欢的颜料用力搅拌,再用提前编好的四方形网兜捞上来,几双小手用草和树叶在上面摆出各种形状,一张再生纸初具模型,一个个小脸蛋上漾出满足的微笑,小心翼翼地护送到教室外的阳台上晒干。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认真劲儿让志愿者周翠很感动,“昨天给大班的同学上这个课,天气不好,我拿了吹风机帮他们把纸吹干,他们一个个举着网兜、踮着脚尖等着吹了好久,很多人脚都麻了,脸上还是很开心。”课后,很多同学在绘本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今天我学会了如何制作再生纸,很高兴,以后一定要保护森林。”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常常给志愿者韦燕妮带来惊喜,在上“预见未来的自己”这堂课时,她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特征,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自画像。“老师的脸是什么样的?”“像苹果,圆圆的。”“眉毛呢?”“像辣椒”“眼睛呢?”“像镜子”“头发呢?”“像柳条”……在韦燕妮看来,这些孩子很善于观察,想象力也很丰富,这些正是科学探究必须具备的品质。
实验器材成了摆设
志愿者周翠带我走进一间门牌上写着“仪器室”的房间,里面陈列着三个装满实验仪器的大柜子,透过柜子透明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写有“指南针”、“载玻片”和“灯泡”等字眼的还没开封过的仪器包装盒。“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实验仪器,但在这里都成了摆设”,周翠从柜子顶层拿出一个泡沫箱,好奇地打开,是一台全新的显微镜。“刚来时校长跟我们说这里的器材我们都可以用,因为平常也没有人会用。”她准备第二天让孩子们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的细胞,让他们认识并学会利用这些实验器材。
据了解,科学教育在偏远的山区小学还是空白,很多村小缺乏科学实验室和完备的实验器材,没有开设科学课。即使像上母希望小学这样配有仪器室的学校,也会因为没有专业的科学老师而使这些本该是孩子们用于探究奇妙世界的实验器材沉睡在柜中。
肖英老师是上母希望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老师,同时也教自然科学,他拿起桌上那本新课标的《自然科学》课本说:“上课就讲书里的东西,从来没有做过实验。”今年33岁的肖老师,是这里最年轻的老师,上母希望小学一共有16位老师,大部分五十岁以上,还有几个即将退休。“我们这里最缺的是老师,学校的多媒体和实验设备,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师都不会用,都成了摆设。”肖老师无奈地说。像他这样教多门课的老师在山村小学还有很多。
龙山县大安乡中心小学的张校长也坦言学校的科学课很薄弱,专业的科学老师极度缺乏。“全校只有一个实验做得还不错的科学老师,还不幸得了重度糖尿病,学校以后的科学课又没人上了。”张校长叹了口气,一脸惆怅。
科学教育的未来
“科学实验首先要吸引孩子的兴趣,要有针对性,考虑到他们的年龄段,引导他们去探究。”这是马颜青6月份参加了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在南昌举行的“桂馨书屋悦读周志愿者培训”时,“科技爷爷”顾力兵和“科技奶奶”徐章英分享的科学教育经验。
这两位年龄共计154岁的老人致力于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倡导跟孩子们一起“玩转科学”,至今还在三尺讲台上为孩子们讲“走进神奇的科学世界”。“他们对科学教育事业的坚持和奉献让我很感动。”马颜青说。
在送孩子们放学回家的路上,周翠喜欢给他们出科普题。“我很爱我的专业,经常看科普类的书,积累科学专业知识和小学教育基础知识。”周翠坦言。有志于科学教育事业的她和马颜青都申请了“复星·桂馨科学教育专业奖学金”,加入了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据悉,该奖学金是由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发起、复星集团捐资,并与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合作,对中国师范高等院校中的科学教育专业学生设立的专业奖学金,旨在通过对刚进入科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进行系统性引导,培养出一批对科学教育专业有高度认同感,且能够为科学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申请通过的同学都要参加每月一次的网络研修课,参与课后讨论,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看书、分析教学案例、写总结。
“这些网络研修课更有针对性,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教学方法,能学到一些学校专业课上学不到的东西。”周翠说。在备“再生纸制作”这个课的时候,她决定把科学和阅读结合起来,做实验之前先讲述一个以保护森林为主题的童话故事:《多多老板和森林婆婆》。在小班,她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这个童话故事,努力调动孩子们的情感共鸣;而在大班,童话只是一个简单的引入,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孩子们做实验。“同一个课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上也要用不同的方法。”她肯定地说。
马颜青认为培训课给她带来最多的是分享的快乐,在教学视频和QQ群里,来自一线的名师会分享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可以在线随时提问,老师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我们有一个浙江小学科学论坛,老师和同学们会在里面分享很多有用的东西,我每天都要进去看一下,在里面发帖、跟帖。”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课程培训提高了我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教学技巧,也让我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对科学教育的热情。”她笑着说。
同样,孩子们的点滴改变也见证着所有大学生志愿者对乡村教育的热情和付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志愿者在悦读周活动前每个人设计了两个有趣的课程,但为了更加契合孩子们的兴趣点和接受程度,他们经常修改教案或备课到深夜。在每天晚上的例会上,志愿者们会互相点评教学表现和课堂效果,分析孩子们的课堂表现,总结教学经验。
周翠在一篇心得中写道:“教育的路十分漫长,但我们在不断前进。”他们不仅是孩子们口中“温柔的哥哥姐姐”,从他们身上也看到了中国青少年科学教育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