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

李世坤:有桂之馨 润物无声
作者:天津师范大学 李世坤 发布日期:2019-01-01

3、有桂之馨 润物无声(李世坤)_副本.jpg


       第一次具体接触到“师”的概念,大抵就是韩愈《师说》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了,除此之外,虽作为一名学生时刻身处学校,但对老师这个职业却再无更多的了解与感悟了。直到我遇见了桂馨,遇见了“南师奖”的各位获奖老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八月中旬,相比起全国其他地区的闷热难耐,西北地区的夏天则多了一份干爽和舒适。回想起此前十五天的河南省汝阳县龙泉小学桂馨书屋悦读周之行,身处千里之外的我竟有一种南柯一梦的感觉,唯有胳膊上黝黑的皮肤提醒我切实发生了些什么。每天紧张的备课、上课,核查到校学生名单,解决孩子间的矛盾,护送他们回家,短短十几天时间,团队中的每个人不仅对教师这个职业内涵的理解更深了一层,更与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说起各自年级里的学生,就仿佛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滔滔不绝。记得初中时的老师曾经说过“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然而对于我们这样的学生支教团队来说,一次相逢,便可能就是与孩子们此生唯一一次缘分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离别的点点滴滴仍会在心间滑过,而对教师这个职业,心中也是多了无限的敬意。


       回到家乡,本以为与桂馨的缘分便到此为止了,没有想到机缘巧合之下代表社团参加了桂馨在张掖举办的“师道·论语别裁”项目交流研讨会。《论语》里讲“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张掖虽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但在和老师们朝夕相处之间,他们的言行、精神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让我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之中受用无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乡村教育到底走向何方?在参加“师道·论语别裁”项目交流研讨会之前,我想大抵不过九年义务教育,在乡村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下,老师们即使再努力,所做的也是十分有限,更何况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倘若不向分数看齐,任何形式的创新都难以为继。然而,交流会的第一天上午便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吴林泽老师在四川达祖小学的实践,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中完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乡村教育局面。他着手于乡村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以互联网经济为依托,蕴文创理念于古老的民俗风物,从改变村民们的收入方式开始,改变他们的固化思维,改变他们对教育的认知。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结合本地悠久的纳西东巴文化,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全方位提升乡村教育的境况。


       在听讲之初,我心中还曾抱有疑问,但很快便明白了吴老师的良苦用心。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一方面的责任,家庭教育一直都不可或缺,但在乡村家庭父母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相比于城市家庭,或许乡村学校需要承担起更多的知识教育,但在思维方式,性格心态方面,家庭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而如何提升乡村家庭教育的品质呢?吴老师从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入手,通过文化创新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创建了如纳西东巴文化图书馆,达祖文创公益村,达祖小学森林农场等文创中心,通过改变和提升村民的收入,使村民重视传统,珍惜传统,从传统民俗中受益,在对外的接触中改变他们的思维,从而影响到孩子。穷山恶水与青山绿水从来都只是一对近义词,而如何转变则取决于更多像吴林泽老师的所作所为。乡村间的戏台、民乐、庙宇建筑等民俗产物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或许可以大放光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起码在这里,我看到了乡村教育未来的光芒。


       乡村教育到底需要怎样的帮助呢?我想,在我遇到桂馨的那一刻,便已找到了答案。教育事业从来都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的不是一时的热血与激情,而是长时间持之以恒的细腻与耐心。所幸的是,桂馨做到了。有桂之馨,润物无声。从桂馨书屋,桂馨科学课,再到桂馨乡村教师支持,公益种子计划。桂馨的努力,我们看得到;桂馨的事业,我们参与的到;桂馨的成果,我们在中国广阔乡村的田野上丈量得到。同时,桂馨的事业不只是一个基金会的一家之业,而是无数认同桂馨理念志愿者的共同事业。桂馨仿佛一束光,一颗火苗将各位心中有志于乡村教育事业的老师和志愿者连接起来,告诉每一位在乡村教育一线工作的老师,你们并不孤独,世界虽大,但我们陪伴着你。


       有桂之馨,润物无声。相信桂馨的未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