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打开视频,那一双双黑眼睛再次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那欢乐的笑声,那份“老师,能借书吗”的渴望,甚至是他们的打闹,顷刻间像是潮水般涌现,我的心颤动了,仔细回味和孩子们相处的这十几天,幸福感油然而生。
回想起在张滩小学建书屋的这十二天,想要温习的除了同队友们一起的快乐生活就是与孩子们的相处了,短暂的十二天,却留在了记忆的最深处。
我们到达同心县张滩小学后,连续三四天阴雨不断。校长亲自领着我们参观了学校,简单地介绍了学校的基本状况后,我们开始了幸福的团队生活。学校的设施比我们想象的略差一些,到学校的当天下午,我们相互帮忙迅速整理了行李,大家的兴奋劲儿似乎并没有被艰苦的条件和不帮忙的雨水冲淡。当天晚上大家简单的吃过晚饭后坐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感受。“队长,我没有带伞怎么办?”,“‘姥爷’,今天碗洗的不错哦!”,“我今天在厨房洗菜的时候看见有几个学生在校门口呢”,“对了,婷婷,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整理书啊?”,“嘿嘿,我的被子太薄了,今晚和你挤一挤吧!”,大家像是一群没有长大的孩子似的叽叽喳喳说个不停。那天晚上雨水像是断了线的珠子不断地敲打着地面,仔细听,宿舍里还传出喃喃细语。
第二天吃过早饭,校长为我们打开了校图书馆的门,在校长的指引下我们看到了学校原有的图书:数量不少,只是上面有很多的灰尘,图书的质量不高,内容也少有适合小学生看的,其中还有学生的课本放在里面充数。听校长说因为适合学生看的书本有限,所以孩子们很少会光顾这里。随后团队十个人利用一个小时进行分工,工具也发到了大家的手里,先拆包,让大家对图书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工作开始了。
“这里有点挤,写不了字儿,我得换个窝儿”;
“‘姥爷’,身子转过来点,我拍不到你的正脸”;
“哈哈,今天相机很给力啊,视频效果不错”;
过了一会儿,“哎呀,今天相片不错哦,队长,嘿嘿,犒劳一下我呗”;
“好啊,吃饭的时候给你多来一勺米饭”,玲玲搞怪地帮忙回答。
“唉,咋回事儿,手有点酸”。小登登甩了甩手。
“嘿嘿,发个微博,上传一下咱的动态”。“姥爷”又在自娱自乐了。
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午饭时间悄然而至。
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外号,“姥爷”、“小登登”、“马小跳”、“姥姥”,每天我们吃饭的时候,外号是被叫得最多的,而那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
搭建书屋的时候,大家在玩笑声中认真地做自己的工作,拆包—分类—写标签—贴标签—撕胶带—盖章—上架,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三天后书屋建成了。在“桂馨书屋”的开幕仪式上,校长对基金会表示感谢,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看到书屋里精美丰富的图书,看到孩子们好奇又兴奋的脸,我们十个人都笑了,在孩子们童真的脸上我们看到了辛勤劳动的收获。
支教开始了,那几天下雨天似乎比平常多了很多,可是让我们欣慰的是大部分孩子还是按照提前通知好的时间准时来报到了,有的结伴而来,有的被家长送到了学校。在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后,我发现他们很重视孩子们的教育,因为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再加上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他们在教育方法上出现了盲点,那些爸爸妈妈们急切地想要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有更大的进步,却又显得那么无能为力。我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情。
在随后的支教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之间多了一些交流,其实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调皮和不爱学习,每次下课看到校园里的孩子们围着“老师”喊着要借书的时候,当他们在课上津津有味地看着那些新书的时候,当他们自豪地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给全班同学讲述自己读书感受的时候,当他们拿着新书问你生字的时候,当他们第一次走进“桂馨书屋”里显出那巨大的新鲜感的时候,当他们在你无意间递上一张写有书名的字条,闪动着那双充满期待的黑眼睛对你说“老师,我想借这本书”的时候,当他们带上“学生管理员”的小牌认真地记录书本往返借阅的时候,你还会认为他们不爱看书,不懂得书本的可贵吗?当放学后不久几个学生重新出现在大门口,脏兮兮的小手展开为你递上两个奶糖,或是想要拉你的手的时候,下雨天,当他在你吃过晚饭写教案时突然大声招呼你,紧张地递上一个小塑料袋,然后听见他紧张地小声说“这是我家种的菜,我妈说你们给钱的话就不给了”的时候,当他们穿着不那么干净的衣服却整天按时带着红领巾,上课时对你说“Good morning,teacher”,放学时对站在校门口送他们回家的你喊着“Good Bye”,“Byebye”的时候,这些不地道的发音会让你感动。
在上课后的第三天,团队对班里的学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开始了家访,在三四五年级里我们各选了两名学生,十名队员分为两组,由队长和副队长各带一队,同时又有队员专门负责拍照、记录,每队走访每一年级各一名学生,共计三个家庭。
在走访中和家长聊天后得知,在活动进行的那几天,孩子们回到家会很兴奋地告诉家人当天在学校发生的故事,有一位母亲说自己的孩子以前一回家就玩、看电视,可是在那几天她发现他回到家后开始看书了。第一次走访的家庭中有的孩子是单亲,有的孩子父亲在外省打工,母亲一个人种地,照顾三个孩子,有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在走访最后一个家庭的时候不少队员哽咽了。
房子从外观上还说的过去,只是庭院里乱了一些,孩子的父亲把我们引进屋子之后,我发现里面陈设极简陋,再加上昏暗的光线,更显得有点阴冷。孩子坐在我的对面,父亲坐在他的身边,父子俩看上去都显得有点局促不安,为了拉近距离,队员玲玲拉着孩子的手,亲切地对他说:“给爸爸说说,你这几天在学校里都做什么了?”他低着头不说话,“呵呵,在班里不是很活泼吗,现在怎么没话了,是不是想在爸爸面前做个好孩子啊?”另一名队员插科打诨道。慢慢的,那位父亲的话多了起来,就在大家开心交谈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一直遮掩的手臂,猛的,心被狠狠的拧了一下,最后听队员说那是孩子的爸爸在工厂打工的时候手臂不小心被机器卷了进去,最后胳膊保住了,但是手却永远的失去了。那位父亲看上去显得很苍老,和他的实际年龄相差很大,在那次走访中我们没有见到孩子的母亲,孩子的父亲说她去外地摘枸杞挣钱去了,可是在后来我听说母亲是盲人。那个孩子很喜欢拍照,看到队员“姥爷”拿着相机他总是很好奇地问这问那。在走访他家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雷阵雨,我们在那里逗留的时间就比较长。等到雨点小了,我们离开的时候,那位父亲担心我们找不到回去的路,一直送我们到马路边。那个简陋的家,那位苍老的父亲,还有那位未谋面的母亲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了,留在我们回去时沿途经过的种满玉米的田地里……
在随后的支教生活中,每天早上大家在队长的带领下一起跑操,在空地上做团队游戏,之后围成大圆圈分享感受,随后大家排队有序地回到学校吃早饭、开校门、上早读。晚饭后队长也会带着大家一起在操场上打篮球,男女混搭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女生打球的“强悍”,不管规则抢到球就算数,搞笑的场景时有发生,很多次大家都笑弯了腰。太阳临近下山,大家开始每天的“天天分享”(开会)。
由于学校所在的村子是回族聚居村,建书屋的那些天正好赶上了回族封斋,所以每天傍晚,村里的寺庙里会响起开斋的经文,往往在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拿着夹着一片薄薄的鸡肉的饼子来到学校送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队员说在回族里这样的吃食叫“份子”,只有在封斋的时候有。每天傍晚听着从寺庙里传来的那段听不懂的“音乐”,似唱又说,别是一番享受。
在13天的支教日子里,我们为全体孩子们开展了一次地震演习,一次趣味运动会和一次成果展示会。每一次活动都倾注了我们十个人的心血和热情,还有孩子们的积极参与。
成果展示会主要是孩子们对学校老师和家长展示他们在13天中学到的内容,孩子们精心准备了各具特色的节目,有手工折纸、英语对话、相声、舞蹈、歌曲,得到大人们热烈的掌声鼓励,他们小小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
当三四五年级的学生齐声向父母说“Father,mother,I love you”的时候,主持人转身面对他们的父母:“爸爸妈妈,你们听到了吗?”他们笑着回应了那句“听到了”。美丽的午后,美妙的对话在为孩子们辛劳付出的那些家长们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为了表示对校领导、孩子们、家长、村民对我们活动的支持,我们十个人集体演唱了《和你一样》,在他们的掌声和笑声中我看到了他们对本次活动的肯定。展示会伴着我们的歌声飘了很远很远,飘过了校园,飘过了玉米地,飘过了每一座寺庙,飘进了千家万户。
支教活动在大家依依不舍中渐近尾声了,那合影、那泪水、那祝福合成了一曲美丽的歌谣,一首独属于回族文化的歌谣。耳边又出现了一名五年级的女生写给我的一封信:
“老师,虽然我很舍不得你,但是你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的英语单词,也让我感觉到了英语诗歌是非常有趣的东西。可是,我们相处的只有短暂的12天时间,你能不能明年再来支教啊!我也希望你能找到一份适合你的工作。——高雪”
多可爱的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