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

刘倩倩:来桂馨基金会上班吧——送给我桂馨的朋友们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 刘倩倩 发布日期:2019-01-01

4、来桂馨基金会上班吧(配图)_副本.jpg

       做桂馨书屋志愿者已经是三年多前的事了,当时的我还只是一个怀揣小小志愿梦想的大学生,而今年暑假在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办公室实习的经历让我更加深入接触和理解了这份工作,还有这群默默奉献着的人们——桂馨的工作人员。短短一个月的实习,却足以证实我对公益工作的想象——充实、快乐、为每个小小进步欣喜、为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满足,当然也有可以预料到的小小的繁重感。而在这些之外,我所能看到的、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工作人员们的努力加可爱,所以这篇文章我要送给他们。


       桂馨办公室有12位工作人员(包括一位常年在外做活动的老师),管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5-12的人数是团队的最佳规模,这个规模的团队最容易有高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团队氛围,我认为桂馨就是这样的团队。他们每个人都给了我很多帮助,我愿真诚地赞美他们,不从工作者与实习生关系的角度,而从我愿意学习和尊重的朋友的角度。


       

       首先我要谈谈樊老师,她是基金会的秘书长,可我更觉得她如师如友,如亲人。从第一次见面时的热情握手,到空闲时的亲切聊天,再到送我的贴心小物,我喜欢她的亲和;从精力充沛的工作习惯,到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再到永不懈怠的工作热情,我被她深深感染和折服。她拥有高贵但平和的领导气质,用凡事亲力亲为、以身作则的态度影响大家,而不是简单的命令和条例来约束大家。有这样一位好领导,应该是大家选择桂馨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酆经理是我最先接触并直接引我入门的人,他是公共关系部的经理,对桂馨的业务和发展有全面且深入的见解,给了我很大启发。他做事和说话的作风非常干练,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对外联络时条理清晰,很容易使合作对象理解其联系的意旨;对内工作时常常一针见血,使同事们能很快领会工作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在我眼中,他非常神奇,无论我上班来的多早,下班回的多晚,午饭哪个点吃,我永远都可以看到他在办公室工作。他对工作尤为兢兢业业,但在工作之余也有自己的独特幽默,他把我加进志愿者交流群之后,我向他致谢“我有正式编制了”,他略显调皮地回答我“必须滴~”。


       陈技术是办公室里的大忙人,不能说是身兼数职,但也是技术全包,网站、杂志、微博都得他做。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不找别人帮忙分担一些工作,他的回答是首先大家的工作量都很大,他更应该选择自己做好,而非麻烦别人;其次他觉得技术上的东西若是分给别人,完成工作可能就需要更多时间。感动之余,我深深认同他说的第二点,也更加体会到公益工作者的辛苦:如果有更多的力量和资源支持他们的工作,他们可能就不需要这额外的辛苦。


       谢网宣,隶属于公共关系部,我给他的定位是网宣专员,从各项资料整理到会议准备再到一些技术和外联工作,都是他的领域。他有两点非常值得我敬佩:一是他勇于尝试和学习的精神。他非常热爱公益工作,先后在不同领域的几家公益机构工作过,对工作技能精益求精;二是他很会给别人鼓励,大家都很忙时,他会勇于承担“份外”工作;他会很认真地修改我的工作成果并提出建议,会在QQ上给我一个“赞”的手势。和这样的同事一起工作,会比较轻松和增长信心。


       由于我的工作隶属于公共关系部,所以对以上几个同事接触和了解比较多,对项目部的相对少一点,但是他们每个人都给我很深的印象。


       王经理是项目部经理,年纪不比我大几岁,但很有大哥哥风范,他对工作比较严格,但对我很有耐心,会认真地给我做出评价和反馈。小吴是项目部的同事,和我同年大学毕业,非常刻苦好学、善于思考,在大学时就关注和参与公益,工作之后还很注重自我提升,经常给自己充电,是我学习的榜样。小管是典型的山东女孩,性格很爽朗,做事很干脆,有自己的方式方法。李大哥是办公室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他的行为举止往往和大家不在一个频道上,但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李大哥不要介意哦)。


       办公室的成员还有做行政的波姐、做财务的“淼哥”和孙会计,她们都在做着看似细琐但是很重要的工作,坚持岗位,数年如一日。


       这里还会有像我一样的志愿者或实习生,其实对我们来说,在这个组织里的收获远大于对它的投入和付出。


       虽然只有一个月的实习,但对这个办公室里的人,我是满怀感激的,他们带给我的帮助和成长是我不能轻易忘却的。我想,这些会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还有他们对公益事业的辛勤努力和无悔付出,这些都会影响我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