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几年前,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时我没有太多的体会,甚至也在怀疑“阅读,真有这么重要吗?”但随后,阅读给予我和孩子们的,彻底改变了我的认识,也让我从内心更加自觉地推动阅读。
阅读,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师范毕业后又回到家乡工作。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我几乎没有读过几本好书,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过年前,妈妈从在外工作的姨夫家里拿回来的那些用来糊墙的旧报纸——我最好的识字读物。记忆中,很多次我都趴在墙上吃力地读着那一行行铅字,每遇到一个生字便翻开表哥送的那本旧字典查阅,一段时间过后,我认识了不少的字,那个兴奋劲儿至今记忆犹新。上师范时,有幸遇到了我的同桌,一个爱阅读又写得一手好字好文章的才女。我从心里羡慕佩服她,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我开始走进学校的图书室。但由于之前阅读的匮乏,看着书架上满满当当的书,就是不知道该挑哪一本。那种无助感和迷茫在我当老师后,我时常也会在我的学生身上看到。在同桌的推荐下,我读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平凡的世界》、《家》、《骆驼祥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目,在那个爱做梦的年龄里,这些书籍无疑给我了很多养分,但对于阅读我还只是当成一种消遣的方式,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参加工作的前五年,我像很多老师一样,每天认真备课,精心上课,用心辅导学生,不断地向老教师讨教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经验,但常常会得到一句“都是那样教,那样管”的答复。所以,就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凭借苦教+苦学+苦口婆心,我也得到了校领导和家长的好评。但那种教育却不是我心中想要的,自己也一度变得压抑,觉得内心无从安放。
2006年,学校来了一位新校长,他很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每次培训会,他都会给我们引发一些“资料”并带领大家学习研讨,我们把从“资料”上学习到的新东西在班上实践,还真是管用。后来,我才得知校长给我们的那些宝贝都来自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像是有魔力一般,我跑了好几家书店才终于买到了这本书。之后的一个阶段里,我还在网上搜了很多全国知名的班主任,用心地阅读他们的事迹,恶补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王晓春的《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郑学志的《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万玮的《班主任兵法》等班级管理方面的教育专著。我知道这样的阅读带有功利性,但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却帮助我不断朝班主任专业化道路上前行。那时我真正体会到了高尔基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含义。
作为教师,专业性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阅读就可以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其实,习惯的养成都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从班管的成功体验中,我似乎找到了一条成长的捷径——阅读+实践+反思。也感受到了只有老师不断学习,才能把学生带向更远方。慢慢地,阅读就如同吃饭一样,变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的阅读面也开始宽泛起来,有教育教学类书籍,如《第五项修炼》、《陶行知教育名篇》、《给教师的建议》、《不跪着教书》、《教育的目的》、《爱弥儿》等,大量的教育学书籍的阅读不仅提升了我的教育水平,丰富了我的教育思想,也促使我开始思考更多的教育问题;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教育还应承担着引领家长和教师共同成长的重任,在读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后,我极力地想推荐给身边的每一个父母,《卡尔威特的教育》让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开出绚丽的花朵,只是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正如《发现母亲》中所说的“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读完后我深切感受到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素质。读了《喜阅读出好孩子》、《朗读手册》、《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如何给孩子读绘本》等书目后,进一步提高了我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也坚定了我在全校推广阅读的信心,一定要在孩子最好的年龄里读到最经典的书,为一生打好生命底色。阅读是工具,能交给人做事的方法;阅读是粮食,能让人感到充实;阅读还是药,能医愚更能让心安家。
阅读,让孩子拥有七彩的童年
女儿三岁前,我几乎都没带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朋友家看到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看到了她家书架上那些被她成为“绘本”的图画书,听到了带孩子的一些做法时,才发现自己是多么不合格的妈妈。从那之后,我便和老公约定好,晚上谁没有课谁就给孩子读故事,就这样慢慢坚持下来。在我女儿上大班的时候,她已经能够自己读拼音读物,识字量也比其他同龄孩子大了好多。现在的她已经上五年级了,每晚睡觉前都要读一会,有时也把她看到的与我们分享。记得她二年级时,用了三个晚上读完《窗边的小豆豆》后,把书扣在脸上突然就哭了起来,我不解地问她怎么了,她带着哭腔问我:“妈妈,你怎么不当小林校长那样的校长?巴学园那么好,怎么就没有了”。那一刻,我真不知该说什么。她对小林校长的敬仰和对巴学园的向往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女儿之问”让我看到的不仅是一本好书直击心灵的力量,还有它带给孩子更深的影响。
这三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做一件事,让乡村孩子能够读到更多更好的书,让孩子在童年时期生命更加丰富,敢做更多七彩的梦。但“阅读,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老师不理解不认同,家长不支持不配合,学生没书读不读书。开始的艰难,我至今想起来都得咬咬牙。但“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想做事,就有可能心想事成。在新孩子乡村阅读行项目组的支持下,学校得到了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和21世纪出版社捐赠的价值10万元的图书。之后,又经历了很艰难的“洗脑”阶段,才逐渐得到老师们和家长们的认同和支持。可是,每每看到孩子们一下课就跑到图书角拿书,有的独自捧书阅读,有的三两共读,台阶上,花坛边,都能看到他们读书的身影,那才是校园里最美的风景。在书里,他们会遇到更多的美好,带领他们走向明亮那方。
阅读,让我遇到更大的庆典
《犟龟》告诉我们“上了路,就天天走,总会遇到隆重的庆典。”
越努力,越幸运,我真觉得自己就是个幸运儿。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假如当初我不愿学习,不愿读那么多书,现在我会是什么样子?”当然,我还是一名乡村教师,但绝对没有现在这样充实,这么从容。阅读,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技能,而是帮我打开了一扇门,铺就了一条奔向更远方的路。
2017年10月21日,这是一个令我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有幸和其他20名教师一起登上了首届桂馨.南师乡村项目论坛的领奖台。这是我人生中的一次庆典,不仅仅是获奖,更因结实了这样一群有社会担当有教育情怀的追梦人。我把他们都看作我人生的“贵人”,他们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都令我感动。虽然都是乡村教师,但大家都有着同样的梦;虽然面临着相似的困境,但都坚守着、传承着、创新着,都在努力改变着自己,影响着孩子。这一次的视野之旅,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桂馨,正如资深公益人梁晓燕老师高度评价的那样“在这个时代众多的乡村教师奖中,桂馨.南师奖保持了初心和本色,是一个清醒且清晰的教师奖。”
桂馨基金会关注于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环境的改善,主要有桂馨书屋、桂馨科学课、桂馨乡村教师支持三个核心项目体系。这三方面也是当下农村基础教育最为薄弱的环节,能够在基金会的帮助和引领下成长,我感到无比的幸运,也为我的孩子感到幸运。“做公益是件很难得事”,但桂馨做到了,我时常在想是什么力量让这群公益人如此坚定地坚持?是爱,是社会担当,是使命感。作为乡村教师,我们更应该站起来,不忘初心,用生命书写自己的教育故事,用爱和责任托起乡村孩子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