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文教基金会理事长 南国熙先生
(南国熙先生上台后面向嘉宾鞠躬)刚才那个鞠躬是三年前我从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师那偷学来的。这是我看到天下最合算的一鞠躬,在我没有发言前,大家就会为了一个鞠躬给我鼓掌(一笑)。
我想给主持人讲一声,南老师在我十岁的时候,就把我送到美国,给了他一位美国的学生作为他的养子。所以我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在美国读的。我的中文程度还不如刚才两位小朋友中最小的那位同学。
另外,我也是温州人,也是一位不会讲温州话的温州人,我的祖籍是浙江温州乐清。在这里,我只能代表基金会,但是我不能代表南怀瑾老师。甚至于我希望在我的致辞后,不要因为我的发言而影响你们对南老师的看法。
首先我要感谢桂馨基金会的康总,所有的工作人员,还有秘书长樊英。刚才康总提到08年在太湖大学堂见了南老师以后,当时提出成立桂馨基金会,在那时还没有南怀瑾乡村教师奖项目。老师一生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看到学生们能多做善事。在他当年23岁时在四川灵岩寺闭关开悟的地方,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的是“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康总就是这样的代表。
南老师的风格,不是命令或指派谁做事,而是鼓励提倡一些事,看有谁发心去做。若有人发心做,南老师可能会支持鼓励。因为发心本身就有功德,若做得好,更是你的功德。若是听命去做,性质与功德就不同了。这是南老师的教育方法,他鼓励人自觉的。当然了,若做不好,南老师也没办法替你负责。现在外面有些人说南老师命他做这个事,让他做那个事,这些说法不是南老师的风格。
南老师听到康总发心后,很鼓励支持。当时,市场上出现很多打着南老师名义的伪书,内容很多不是南老师的话。不得已,南老师只好诉诸法律。胜诉后得到的赔偿款,除了第一笔捐给了贫困地区孩子们营养午餐的公益项目外,其余的都捐给了桂馨基金会。我们同学也捐了一些。南老师走后,康总和樊英秘书长提议用南老师捐的钱设立“南怀瑾乡村教师奖”,用南老师的教育思想指导这个项目,支持鼓励并引导乡村教育。这个项目是南老师走后设立的,是康总和桂馨人的一个发心,是对南老师的怀念,也给了我们子女、学生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康总、樊英秘书长和全体桂馨人!
接下来,我想讲一下,南老师本身在成为老师之前,也曾经是一位学生。南老师甚至说,他永居学人之位,不为人师,也没有学生,大家都是朋友。外界叫他大师,他是不接受的。
他一生中,有很多老师,其中两位恩师,一位是他在13岁时的暑假期间遇到的朱味渊老师。朱老师是他这一生在诗词上的启蒙老师。南老师在13岁时,已经背读了很多唐诗。朱老师引导他认识了清诗,他发现清诗别有一番境界。
第二位是在他23岁的时候,在成都认识了袁焕仙太老师,所谓父母给了生命,而袁老师启发了他的慧命。
三年前,南老师走后,南老师的贴身秘书,马宏达同学,写了一篇纪念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叫做《点灯的人》(原名:感言)。我想借这个题目说,在座的获得南师奖的老师们,都是你们学生生命中那位“点灯的人”。有一句话叫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今天听到各位老师的故事,我想说每位老师都是这个榜样。
另外我要给每位得奖的老师表达歉意,因为今天各位老师所拿到的奖金金额不是很高。但是这点奖金是南怀瑾文教基金会最大的诚意。老师走后,我们子女学生将每年从东方出版社得到的版税,捐献出去,在捐献里最大的项目就是桂馨的南怀瑾乡村教师奖。
当我想起南老师一生,南老师年青时一度过的是清寒日子。即使后来条件改变了,他也是坚持苦行僧般的生活自律。当我刚才听到主持人说中国前几年共有一百多万乡村教师流失,我想我知道流失的原因之一,那个原因就是每个老师背后的清寒故事。
我在这里想对康总说,只要南怀瑾文教基金会继续有版税收入(我们没有对外募款),就会继续支持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支持乡村教育。假使没有收入,我们也会想办法继续支持。
最后我要讲一声,在座的除了获得南师奖的老师,还有30位乡村教师,明天会一起分享阅读《论语别裁》的心得。这个项目是恒南书院李慈雄先生跟桂馨基金会、南怀瑾文教基金会主办的。
慈雄兄在1976年就认识了老师,那个时候他是台湾大学电机系二年级学生。南老师在他59岁那年,出版了《论语别裁》,之前出了6本书,其中有他亲手写的,叫做《禪海蠡测》、《禅与道概论》、《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等等。但是当《论语别裁》出了之后,读者群一下子扩大很多倍。在1976年的时候,当时没有“当当网”,更没有“顺丰快递”。慈雄觉得读了《论语别裁》很受益,希望更多的人受益,就跑到很多社会团体去推介。至今39年后,他今天还做着同样的事情,所以我向李慈雄同学致敬。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