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9月20日,第二届“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论坛”举行前一天晚上,桂馨组织了参与本届论坛的第四届南师计划获选及入围老师在内的30余位项目老师开展了“馨火园丁之夜”交流分享会,让老师们彼此认识,互相学习,加深了解。期间,桂馨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樊英女士为老师们分享了南师计划(原南师奖)设立过程及理念和目标,并分享了桂馨作为“乡村教育陪伴者”在乡村教育公益领域十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内容。在此分享给大家。
9年前即2010年3月,我在苏州太湖大学堂第一次见到南怀瑾老师。那天我们带了一部记录内地乡村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生活的纪录片请老师观看。那天的话题也一直是围绕着农村孩子读书和传统文化在乡村的重建展开。
那个时候的我,对中国乡村教育充满了困惑。
1984年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在大学、中学做了13年教师。一个偶然的机缘接触到乡村老师和学生。之后进入一家教育公益机构,开始在乡村做助学工作。从1997年开始的十多年里,一大半时间是在全国各地的乡村学校做助学项目。我特别深切地感受到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乡村凋敝状况。在乡村文明的流失中,教育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根基。
我走访过近千所乡村学校,见到过无数个教师,看到、听到的是这样一个悖论:那些坚守中的乡村教师,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如同家长和孩子们一样,只有一个,就是离开农村!
你会不自觉地问“离农弃农“难道就是农村教育的目标吗?如此下去,农村还需要学校和教育吗?乡村教育真正的功能、价值究竟是什么呢?
9年前那个傍晚,南老师讲起儿时读书的感受。他说文化重建必须从儿童抓起,通过读书,特别是阅读经典与前人沟通,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思想养料,使文化传统得到延续。
那之后有幸走近老师,学习交流,了解到南老师重视教育,尤其重视中国古老文明中优秀的思想、价值观的传承。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自己本身的价值,这种价值完全可以和世界其他的文明并列,成为人类精神共有的财富。老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自我修正、成长的基因和力量,对今天社会传统的品质弥足珍贵。
南老师讲传统文化,但南老师并不封闭。对于现代科学技术始终投以极大的热情给予关注,进行研究,并鼓励大家学习。他自己一直努力做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与传播工作。
2012年8月,我们收到南老师捐赠的善款。我们用这笔善款设立了针对乡村一线教师的专项基金,用以倡导和鼓励回归本质的教育。到今天,时间过去了7年,凭借微薄的力量和不断增长的信心,我们在中国乡村平实地为“做人做事”的教育寻找可行、可及、可努力的道路。事实证明,这条路有希望,有未来。在这条路上,如果说老师是点灯人,我们便是传灯人。
这些年来我们通过建设桂馨书屋,关注乡村师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培育。我们相信阅读可以改变世界。通过开展科学教育支持致力于推动农村青少年良好科学素养、独立人格、探究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这些项目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南老师所说的实事求是、身教言传和潜移默化的力量。而充满生命力和创造性的给予和分享,生命的互相激发和共同成长其实正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同时,我们致力于乡村教师的支持。中国乡村有6500万留守儿童, 他们普遍缺失父母的关爱。330万乡村教师陪伴在这些孩子身边。特别是那些边远的山区寄宿制学校,年幼的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为师者教他勇敢,他便强悍体魄和锤炼内心;教他学识,他便明了周围世界,探究未知;教他道义,他便自知人人平等,他人不可侵犯;教他慈爱,他便知生命之宝贵,施恩于人并为他人奉献。那里的老师既是传道授业的师者,也是关爱体贴的父母,更是行为引导的兄长,还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深入参与者。教师的品质决定了教育的品质。
2010年桂馨实施了关注乡村教师,弘扬师德精神的大型项目“师魂”。2011年在贵州、青海、甘肃、四川等贫困山区实施了“代课老师薪资补贴”、“乡村教师子女奖学金“、“乡村教师视野之旅”等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师的实际困难,提升了乡村老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2013年春天,在上海恒南书院,我们与南老师之子南国熙先生和南老师生前秘书马宏达先生见面,确定由桂馨基金会与南怀瑾文教基金会合作设立“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
该奖项倡导教育回归健全人格的培养、鼓励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结合乡土的教育创新实践。项目选择的老师是那些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对现今教育方式做了大胆改变,启发孩子发掘人性善良和快乐,喜欢家乡喜欢当下的老师。项目对获奖老师的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做持续的支持。特设“公益种子计划“,旨在鼓励和推动获奖老师持续有效地实践有价值的教育。桂馨认为,评选出优秀的乡村老师还不足以对乡村教育的未来带来影响和改变,必须举社会之力支持优秀的老师,影响更多人去实践教育创新,才能看得到乡村教育的未来和希望。
“南师奖”(现南师计划)正在成为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纯民间教师奖。正如著名公益人、南师奖专家评委梁晓燕女士在第二届南师奖颁奖礼论坛上感言:“南怀瑾乡村教师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救助奖,它是一个教育理念倡导奖,是教育方向的引领奖。这也是教育公益领域业内的共识。
这几年在众多的乡村教师奖项评选中,奖金多寡凸显不了好教育的特点,评选人数多少也看不到对教育未来的影响力。我们在反思,什么样的乡村教师奖能对乡村教育带来深刻影响?我们如何独立并坚定地做有影响的乡村教师奖?南师奖也是在这种反思中不断成长的。正如梁晓燕老师在教育公益年会上所说“在这个时代众多的乡村教师奖中,南师奖保持了初心和本色,是一个清醒且清晰的教师奖。”
最后,恭喜2019年获此殊荣的老师,祝福大家在自己的岗位上持续努力。桂馨作为乡村老师的陪伴者,我们与大家一路同行。南怀瑾老师曾说:“我们虽失望,但不能绝望”。对于中国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的诸多问题,唯有不绝望,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凡事我但尽心,成功不必在我”的情怀和笃定,积极努力,才有可能创造条件去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改变。
桂馨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樊英
2019年9月20日于浙江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