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News
王安安:一名支教老师讲述他所遇见的“好的科学教育”
作者:王安安 发布日期:2022-09-07

1666840690113634.png

讲述:王安安 云南楚雄龙河完小支教老师


我接受的教育


我十八岁以前的教育都是在甘肃的一个小县城里完成的。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每天都在上课、做题和考试之间忙碌,从没有离开过这个小县城,也没有看到过外面的世界,用一个比较标签化的词形容,那就是“小镇做题家”。


我的小学教育是在一所村级小学完成的。学校只有6个年级6个班126名学生,老师应该是10来位,有年轻的,也有即将退休的。我们那时候的科学课叫做自然课,上课的内容已经记不得,但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们的自然老师会印刷试卷给我们做,用的是那种需要用刷子刷油墨的印刷机。有时候,老师也让我们自己刷,但刷出来的试卷总是没有老师做的清晰。


后来我依靠努力做题去到了县城,接受我们那里最好的初中教育。初中阶段的科学已经被分为了物理、化学、生物,其中物理要从初一学到初三,化学只学初三一年,而生物只是一门副科。物理和化学我们应该是没有亲自做过实验的,只有零星几次演示实验,比如制氧的几种方法等。但让我时常回忆起的,却是我们的生物老师。


初中课本上有一节讲解性器官的课,当时其他班的老师都是告诉学生自己看,但只有我的生物老师完整地上完了这节课,并且普及了相关的生理卫生知识。那是我第一次觉得“性”并不是一个羞耻的事情,觉得科学知识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后来,这位生物老师还带我做了锂电池泡过的水对种子萌芽的影响的探究小实验,虽然这个实验以生物老师退休不了了之,但不得不说,他已经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生物的种子,这也是我后来大学本科学习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义务教育结束,小城的初升高也是“兵荒马乱”,我依旧凭借着做题考到了小城最好的高中、最好的班,也就是所谓的重点班。在我的印象里,我们高中应该是没有做过一次实验的,貌似都没有见过实验器材和实验室。物理背基础模型,化学背反应公式,生物背勾画内容,三年时间,背了无数的东西,做了无数的数据,迎来了人生重要的节点——高考。


高考平平淡淡,最终因为没出过这个小城,只想逃离它,我选择了云南大学的生物科学。来到大学之后,和对“小镇做题家”的描述一样,当自己因曾经的成绩优异光环逐渐瓦解,但又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尤其和来自大城市的同学相比时,我开始迷茫和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要走向何方。没有人和课程给予我答案,好在学校管理比较宽松,我可以跟随我的内心不断试错。


这就是我接受的教育。我时常会回想起这长达十六年的经历,尝试去评判某个节点的对错,从书中和别人的人生寻找所谓的差距和不同,但我也总会说:无论从家庭还是学校来看,我觉得我接受的教育不是最好的,但整个过程中或许大家都已经尽力了。


作为乡村小学老师的一年


在参与桂馨科学夏令营之前,我刚好支教满一年。我所支教的学校和我小时候的学校一样,也是6个年级6个班130名学生,老师也是10来位。但同时也有很多不一样,比如学校教室都安装了教学一体机,学校老师的平均年龄高达55岁,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了解外面的世界等。


过去的一年里,我主要负责学校的科学和体育教学,每周需要上18节课,巨大的课时量下必然就导致无法保证每节课的质量,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推进学校的阅读、净水等一些相关活动和项目。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对于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评价是很低的。


主要原因在于作为一名非师范出身的新手老师,虽然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教学能力培训,但实际上,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学科设计上,都需要进行大量地学习。而我所处的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相较于我过去接受的教育是有所变化,但其核心的内容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毕竟这些老师都是临近退休的年龄,他们或许就是当初教我的那批年轻教师。他们的很多教学方法和理念至少与我们培训时强调的“正向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等差距甚远,这也导致了我在科学教学上找不到一些可以学习的老师。当然,现在有很多网络上的资源可以帮助我们进步,但这些至少对于我来说,并不能代替去观看一位优秀老师的线下授课。


除此之外,我觉得最难接受的可能是学生。很多原因综合起来,让整个学校的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呈现出一种难管理、习惯差、不爱学习的状态。学生的这种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浇灭了我的教育理想,我会觉得自己所做的都是无用功,甚至有时候在这些学生身上都找不到一丝希望,在想自己支教结束后这辈子打死也不会再当老师了。


总之,在支教满一年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作为一名老师,我是极其迷茫且失望的,极其需要一个“好的教育”来引导和学习。


看见“好的科学教育”


在来到湖南株洲正式参与本次科学夏令营之前,我所经历的教育基本以乡村教育、小城教育为主,并没有接触到一些城市的教育。所以在夏令营刚开始的时候,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力感,因为真切地看到了不同地区教育之间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是全方面的、令人有些窒息的。


然而,随着夏令营的不断进行,这种无力感随着各位老师的授课、学生们的成长在逐渐缓解。因为我看见了“好的科学教育”,我至少可以把我这段时间学到的、了解的东西带回给我的学生。尽管宏观上的东西没有办法改变,但作为一名老师,我的首要责任就是教好我的这130名学生。在这一周中,我看到的“好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


1.备课、磨课、反思,为学生搭建知识的脚手架。

今年春季学期,我们几位支教老师分别录制了一堂自己在学校的实录课,并由湖南株洲的欧阳海晏、尹冰、宾雨3位老师进行了点评。在海晏老师对我的课堂点评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起学习的脚手架”。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节课堂的目标是既定,但实现目标的方式是多元多样的,作为教师要为学生选择设计最适合他们的一条,并在这条道路上标明路标,去指引学生可以顺利抵达终点。


夏令营这一周,老师们在备课阶段就不断地讨论优化,尤其是对太阳能灶这一课,其中有一个难点是如何在保留学生创意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去想到“锅形凹面”这样的结构。这个问题一开始是采用纸板条去搭建框架引导学生,但实际效果不佳,后来有位老师想了一夜,采用了软卡纸卷起来模拟,实际效果较之前有所改进。此外,在“保护鸡蛋”的课程里,老师们用猎人穿鞋的故事引导学生可以用材料包裹鸡蛋,从而实现保护的目标。在后续的课后反思中,老师们精益求精,有一种“鸡蛋里挑骨头”的改进精神,持续地讨论和头脑风暴,对众多细节进行了改正。


2.以学生为中心,正向引导和激励。

整个夏令营的所有课程设计及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探究为中心的,这是在我所支教的学校里比较难以感受和体会到的。我可以在课堂上看到学生之间自行分工合作去努力完成小组活动,他们有能力、有想法去大胆尝试和体验,而这一切的基础正是老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赋权,对于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的鼓励和引导。课堂上,老师给予学生大量的展示机会,使用了许多鼓励性的语言,并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给予正向的反馈,这种课堂上师生积极互动的气氛,让深处其中的我颇受感动。


3.构建营地文化,培养学生习惯。

从入营开始的的签名仪式以及教室布置,到营内口号的设计和各小组成员构想组名,每个营以及每个小组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共识,而基于这种共识,配合激励制度,学生的管理顺其自然地走上正轨。在这样一个文化共识的框架里,老师可以和学生更好地沟通,去设置课堂口令、卫生打扫、就餐放学等秩序,从而推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记得在夏令营结束的前一夜,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对同行的伙伴说:“短短一周,自己已经有些舍不得这里的老师和学生。与他们相处的这段时间里,自己看见了好的科学教育的一角,但时间真的太短了,这里的人和事明天之后期待有缘再见!”